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文化论坛吸引了众多企业代表和文化研究学者参加o本报记者陈龙摄
■本报记者 王蔚 王翔 许俊杰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底气。昨天,一场民营企业的文化盛会在上海拉开帷幕———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和上海市企业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文化论坛”,吸引了400多位企业代表和文化研究学者齐聚松江佘山、碰撞思想火花、交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探讨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
用企业文化打破鸿沟
一个个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在论坛上引起共鸣。在捷克,专注能源行业的中国华信耗资上千万欧元挽救了一家濒临破产的足球俱乐部,还收购了当地啤酒厂、媒体集团,并资助开展中医等公益活动,他们相信“由力而起,由善而达”,最终这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行动,打破了中国企业进入捷克的文化鸿沟。论坛上,中国华信被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典范”称号。
“虽然我们是一家年轻的企业,企业文化却是我们立命的灵魂。”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总裁陈秋途坦言,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民营企业优秀文化成果屈指可数。中国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发展,加以吸收“至善、诚信”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企业的软实力,才能真正做强做大,走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原院长邓荣霖教授指出,中国的现代企业文化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与外国企业共通合作。继承、融合、创新、超越———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用4个关键词,概括了民营企业成长中的传统文化发展方向,他认为,这正是民营企业在当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坚持保有文化的独特性
文以载道,商以济世。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具体体现、贯彻、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在论坛发言中指出,民营企业在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同地域的企业在发展中也会带有不同的文化气息和特质,要坚持保有这些独特性,开发出自己的特色文化。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从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契约精神、工匠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发布了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同心逐梦”“迈向卓越”“责任担当”“阳光关怀”和“互联网+”五大行动,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文化品牌展评等活动,营造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惟改革创新者强的企业文化氛围。
论坛上,来自全国的30家民营企业被授予文化建设“标杆单位”,其中7家“标杆单位”来自上海。获得“标杆单位”称号的美团点评网副总裁丁志雄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格外重要,如在参与精准扶贫项目中,与员工招聘相结合,集中招聘外卖快递员,统一培训统一上岗,在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充分体现了制度创新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