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骆驼湾换新颜,如今,一栋栋富有山区民居特色的青砖瓦房取代了原来的土坯房。敦伟涛摄
编者按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近日,本报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选取河北阜平、浙江舟山、贵州遵义、湖南湘西四地进行蹲点采访,聚焦当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报驻京记者 陆正明 郭超豪
时隔四年半再访河北阜平县,巨大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乱石丛生的河滩已变成连片种植食用菌的大棚,贫困村骆驼湾、顾家台的村前土路成了柏油公路,一栋栋富有山区民居特色的青砖瓦房取代了土坯房,村口地头又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孩子们在新建成的幼儿园里嬉戏。为实现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4000元以上的“五年稳定脱贫”目标,阜平人充满信心地发起了最后冲刺。
信心源于决心
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五年前常住人口不到在籍人口一半,青壮年大多外出谋生。村民长期靠天吃饭,靠种玉米、土豆糊口,人均年收入仅千元左右。这两个村是阜平贫困状况的缩影。阜平辖区近2500平方公里,87%是山地,全县23万人只有不到22万亩耕地,人均不足一亩,基础极其薄弱,且地处太行山脉深处,难以享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自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阜平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3200多元,全县204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阜平,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励当地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013年,阜平成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政策上先行先试,在推进机制上大胆创新,希望这个集中了耕地少、资源缺、产业弱、无区位优势、劳动力流失等多项贫困地区致贫因素的地方,率先摆脱贫困并走出一条贫困山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路径,对燕太片区脱贫攻坚产生示范意义。
信心源于精准
2013年,来自河北省省级机关和各市县的6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阜平每个行政村,逐户采集信息。全县以农户收入为主,住房、医疗、教育、社保为辅,综合评估打分,精准识别贫困户4.44万户、10.81万人,全部建档立卡,因村、因户、因人精准帮扶,对有脱贫致富能力的人提供政策或资金支持,对不具备脱贫致富能力的人提供政策兜底。
脱贫要靠内生动力,不能靠凭空救济。阜平在金融、土地机制上不断创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重新审视自身资源条件,确立了以食用菌、林果、家庭手工业、中药材、旅游为五大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各类社会保障水平,向“五年稳定脱贫”迈进。
信心源于成效
经过近五年努力,阜平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6.59亿元,财政收入从1.86亿元增加到3.6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提高到6542元,实现翻番。
按照精准扶贫“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阜平将省财政拨发的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紧急救助等资金统筹建立了兜底保障基金,并由县财政补贴,按贫困线标准对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2016年,阜平县财政投入1081万元,低保对象的保障水平达到3500元,并逐步将无劳动能力、无法自主脱贫人员全部纳入低保。阜平还在新农合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大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的再次补偿机制和农村60岁以上老人县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制度,困难群众“无钱治病、因病致贫”成为历史。
(本报北京6月2日专电)
▲ 详细报道刊第六版·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