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尾狐猴展区改造后的面貌。(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上海动物园已不止一次进行展区改建。最近十年,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就屡次与上海动物园合作,大大小小的改建项目不下五六个,设计人员要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动物仿生境研究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从21世纪开始,全世界动物展区设计所处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概括为‘涉及生态学的小生境的主题展览’,但现在正逐步向‘模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及混合种类展区’的方向纵深推进。”剥开这句专业术语的硬壳,何翔宇解释说,现代动物园更强调动物生活环境的生态自然性,把动物放在第一位,尊重其本身的生活习性和心理需求,力求展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本来面貌,向人们传达关于动物的自然信息,“为动物创造更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创造生态动物园,成了动物园设计者的责任和使命。”
从2005年起,何翔宇就参与过动物园的改建项目,每一次改造前,都有一份翔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由专家过堂会审。他所在的单位也将动物研究、仿生境改造等相关内容当成一项重要的课题来对待,日积月累。去年,他和团队设计建造了上海动物园环尾狐猴展区,可行性研究持续了一年。
第一件事就是拆———拆掉原有的铁丝网和钢笼玻璃展面,用环绕水系形成天然的隔离屏障。考虑到环尾狐猴属于昼行性动物,并且是唯一一种在白天活动的狐猴,喜欢在树上玩耍、觅食,有时也在地上游荡,还经常表现出种种惊险的动作,改造之后的展区中央增加了一座猴岛,添置了小木屋、
攀援架等栖息游乐设施,还伴有可供休憩的小型假山流水。这样既解决了动物的展示效果与隔障措施之间的平衡,还巧妙地隐藏了游客,减少了动物的恐惧,使之能表现出更多的自然行为。40多只小生灵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放飞天性。
放眼望去,整个展区以大树与草坪为主,其实选用什么样的植物内有乾坤。设计人员介绍,动物的生长环境离不开植物,因此要尽量选择对动物无害的本土植物种类,但这种植物又不能是动物的美味,因此高大的乔木称得上是动物园的理想搭档。另外,考虑到饲养员的日常管理方便,展区的水面下还隐藏着一
个只有饲养员才能启动开关的水桥———既解决了饲养通道的问题,又避免了环尾狐猴的逃逸。
总体来说,每一次场馆改造均与“新成员”的加入分不开。
比如,上海动物园在2013年新引进了多只红猩猩。设计团队就给该展区增加了室外活动区域,以小景园林的手法,充分利用废弃的树桩、木桩、木板、棕绳、旧轮胎,制作了嬉戏游艺的健身器械,突出自然和野趣。
更早以前的2007年,鹿特丹将三只大猩猩作为礼物赠送给上海动物园,大猩猩馆改造随之而来。何翔宇将之视
为里程碑事件:从那时起,动物园展示慢慢采用了视线无障碍的方法———融动物生态于园林之中,融动物笼舍于自然景色之中,构成了芳草馨香、禽飞兽欢、鸟语蛙鸣、蜂蝶飞舞的自然园林景观。
作为对良好环境的“回报”,大猩猩夫妇在来到上海的两个月后便怀上了宝宝,并于次年顺利生产。如今来到上海动物园,人们一定会注意到一个充斥着非洲风情、十分拉风的大猩猩馆,经过繁衍生息,这里已经生活着六只大猩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猩猩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