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唐玮婕)今天在沪举办的“2017中国PPP投资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建议,要扩大民营资本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参与,确保教育、养老、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准入公平,加强政府和民营企业的信息沟通,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示范民营资本项目。
今天的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和龙元建设集团联合主办,以“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围绕规范、转型、竞合和创新四个主题,探讨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着力破解当前PPP领域的难题和瓶颈,大力培育PPP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
以财政部PPP项目库为例,截至2016年底,共入库项目11260个,投资13.5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1351个,投资额2.2万亿元,落地率31.6%,一季度末落地率提升到34.5%。总的来看,三年来PPP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进展。各级政府加大典型示范力度,推进PPP从分散探索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探索建立覆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王一鸣表示,通过PPP项目政府把公共服务交给专业机构,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政府将主要精力转向宏观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利益,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PPP项目撬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当前投资下降的趋势,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补上发展短板。以财政部PPP项目库为例,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入库项目中,绿色低碳项目占总投资额40.7%,中西部省份占63%。已落地示范项目中,民营资本参与率为47.3%。
值得一提的是,PPP模式拓展了建设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债务负担。PPP项目有利于地方政府与债务的风险隔离,控制了新增债务风险,缓解了存量债务压力。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PPP吸收社会资金,拓展了资金来源渠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PPP项目已覆盖5大洲,涉及25个国家。
不过,PPP项目涉及面广、项目周期长,落地实施既受到宏观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政府、社会资本、中介机构、用户等各方面认识和能力的制约,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
针对这些问题,王一鸣建议,要扩大民营资本对PPP的参与,确保教育、养老、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准入公平,加强政府和民营企业的信息沟通,惩戒投机、虚假项目、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示范民营资本项目;建立责权利对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PPP项目合规性的监管,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对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惩罚,总结一批典型案例。建立长期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实行动态调整合同和再谈判机制。探索项目公司资产证券化等有序退出途径,解决社会资本后顾之忧;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完善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手段、改进监管方式、健全监管法规、规范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