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专家明确表示,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立秋的准确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7日15时40分。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重要时期。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经常在8月7日和8日这两天之间变化,极特殊年份还会有9日,至于具体的小时、分钟就不固定了,因此,6日立秋是不可能的。而在7日和8日里,又以7日立秋居多。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天文专家解释说,因为“双中伏”的缘故,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其中,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从时间段上来看,今年的立秋刚好在中伏和末伏内。虽然暑热一时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趋于凉爽。
天文专家提醒说,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等趣味习俗。
立秋三候
⊙ 初候,凉风至
《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 二候,白露降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 三候,寒蝉鸣
寒蝉,《尔雅》曰寒?Q蝉,小而青紫者。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民俗
― 报秋 ―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 到 “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 奏毕,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之意。
― 啃秋 ―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 “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有迎秋之意,亦可抒发丰收的喜悦。
― 晒秋 ―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
― 贴秋膘 ―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红烧肉等,“以肉贴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