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惟
昨天上午八点多,静安区天目东路220号小区的大妈大伯们正悠闲地在家门口“逛菜场”,一位刚买完菜的大妈说,安庆路菜场拆迁后,附近一度没地方买菜。如今,区商务委根据市民反映,及时在一些居民集中区域开设蔬菜社区直供点。这种家门口的“菜场”,方便实惠。
蔬菜直供点方便居民
原先静安区有一个“3510”计划,让老百姓能在3分钟内到菜店、5分钟内到菜场、10分钟内到超市。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静安、闸北“撤二建一”后辖区面积扩大,将根据“需求为先、重在落地”的要求,编制区新一轮菜市场布局设置,目前已在全区布设70多个社区蔬菜直供点。
同时,静安区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在每家菜市场每天设置一个平价菜供应摊位,以低于市场价15%至20%的价格销售蔬菜,在“两淡”和“三节”等时间节点还会增设平价菜摊位稳定菜价。
“菜篮子”对接“菜园子”
上海“菜篮子工程”已成为稳定市场的“压舱石”。据市农委介绍,近期市郊蔬菜在田面积43.9万亩。今年1-7月,地产蔬菜上市量163.1万吨,其中绿叶菜上市量88.4万吨,同比增加4.6%;地产蔬菜总产值29.75亿元。
上海已划定蔬菜生产保护区50万亩,鼓励发展蔬菜镇以及蔬菜村。同时,推进设施菜田建设,至“十二五”时期末,共投入建设资金37.4亿元,推进设施菜田建设21.8万亩,市郊蔬菜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蔬菜标准园的创建则提升了蔬菜品质,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和实施生态栽培技术,实现产品质量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前,上海共完成创建农业部标准园24家、市级标准园150家,还有57家市级蔬菜标准园正在创建中。
另外,上海还与外省市蔬菜主产区建立紧密型产销合作关系,把蔬菜包装、统一标识、物流标准、全程追溯等现代管理经验延伸到产地。
大市场促进大流通
目前,上海“菜篮子工程”已初步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基地、大数据、大合作的“五大常态”。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全力打造“一级批、全覆盖、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心批发市场和全国性大市场,年成交量达515万吨、成交额375亿元,占全市批发交易总量、交易额四成左右。
标准化菜市场2.0版正在成为“标配”,已从重环境硬件转变为重经营管理,从单一化管理公司转变为公司化集团化管理,从分散供应转变为基地直供。今年初上海设立标准化菜市场2.0版示范点,目前已建成18家以上新模式菜市场,全年将建成30家。
依托“大数据”技术支撑,“菜篮子”更加安全可控。上海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追溯运行考核、二维码追溯信息技术应用、追溯地方立法等在全国实现了“四个率先”,肉菜二维码流通追溯试点被列为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试点可复制可推广九大成果之一。《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是国内首部规范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的省级政府规章,标志着上海追溯体系正式纳入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