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 闯荡创新“无人区”,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让更多科学家、科研机构能够心无旁骛、长期稳定地在一个方向上深耕基础理论、基础技术。
昨天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格局和使命”为主题,持续第十年探讨创新话题。“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基石”“基础研究决定创新高度”“没有基础研究,未来技术不可能获得突破”……参加大会的中外报告人不约而同地将话题聚焦到了基础研究上。
只有心无旁骛深耕基础,才能最终领跑创新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科学大师,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抓住了历次科技革命的契机,依靠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带动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当下,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重大突破,量子科学、宇宙演化、脑科学、生命起源等原创突破正在开辟前沿新方向,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找到新的突破机会。
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表示:“基础研究决定着创新的高度和持续力,大学应当承担起基础研究重任。”万钢在报告中提到,他的母校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机械学研究室已有180年历史,研究员始终在研究摩擦、强度、齿轮这些基本问题,但研究的目标不断随时代升级———转速从几千转变成了上万转,温度从常温变成了低温和超高温———这种心无旁骛、长期稳定地在一个方向上深耕基础理论、基础技术的研究团队,正是创新走向领跑所需要的。
要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长跑”,需要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逐年稳步上升,今年超过了260亿元;2016-2017年国家研发计划支持的项目中,基础研究类占比超过了34%。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高质量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基础研究人才规模已经与少数发达国家相当。
基础研究的能量有多大? 万钢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背后,有多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发挥作用:它能随时停放取用,是因为有导航系统、定位系统、支付功能等的支撑,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乃至大数据和云计算,都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的基础研究和技术。
基础研究惠及产业,全世界都在探索更好的模式
基础研究要为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还需要将发现变成发明,最终通过企业,变成可以深入社会生活的产品。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原主任、芝加哥大学詹姆斯·弗兰克研究院物理学教授彼得·利特伍德说,如何让基础研究顺利过渡到产业,全世界都在不断探索更好的模式。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结合模式。在重大技术转换时期,使命明确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可以将大学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使过渡期变得平稳。
忽视基础研究,会有怎样的后果?电动汽车是个很好的例子。彼得说,在汽车领域,很多公司只愿意研发内燃机而忽视电动车,结果栽了跟头。而中国则恰恰相反,我国在内燃机汽车上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十几年前,国家就启动了重大专项来攻关电动汽车关键技术,这使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去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量达50万辆,占全球产量的半壁江山,今年预计会超过70万辆。
如今,已有一些中国企业占据了行业领跑的位置,闯入了创新“无人区”。这需要我们更重视在各方面夯实基础研究,支撑创新不断抵达更高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