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长期从事翻译、编辑、俄苏文学研究工作,是我国俄语文学翻译方面泰斗级人物。他曾任 《世界文学》 杂志主编,同时兼顾文学与美术创作,著有 《久违了,莫斯科!》 《圣山行》 《俄罗斯美术随笔》等文集。高莽曾回忆最初做翻译的日子,说到他翻译的 《保尔·柯察金》 被读者挑剔东北腔太浓,还有朋友直言他的文字30年来没有进步。面对这样的评价,高莽曾说,这些让一直自信满满的他非常愕然。但也由此觉悟,从事文学翻译不仅要精通作品原文,理解其所表现的思想、反映的生活和文化内涵,而且还要熟练地掌握母语,学会转化、善于创作。他曾说,实践的教训使他梦醒,逐渐理解了文学翻译的艰辛,“翻译是一种永远难以达到理想境界的脑力劳动。翻译工作受很大限制,没有独自创作的随意性,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高莽将笔名之一乌兰汉改为乌兰汗,就是想说明翻译需要流血流汗。晚年的高莽甚至有些不敢动笔,总觉得原文没有吃透,翻译的表达总是不尽如人意。
翻译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往往是“甘坐冷板凳”,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学会会长刘文飞认为,高莽的一大突破恰恰在于不甘坐冷板凳。虽然也埋首于书本间,但高莽是将翻译放在整个大的文艺范畴来打量,让文学、绘画、话剧等艺术样式互为滋养。因此,高莽在翻译传播和文化交往领域同样贡献卓著。
《世界文学》 主编高兴告诉记者,高莽上学时曾和列宾的学生学过油画,早先一直画油画,客厅里挂着他自己年轻时的自画像,还有最初住在北京西单时画的风景画。高莽平时很潇洒,经常穿着画画的工作服,上面还不拘一格地留着深深浅浅的油画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