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已经习惯于“埋单”时潇洒地挥挥手机了? 不要限制你的想像力,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刷手机就会变得和如今的刷卡一样宛如“明日黄花”。
眼下,支付领域的新花样正在强势来袭:刷个脸蛋、给个眼神或者动动手指都可以秒速“埋单”,戴着的墨镜、戒指甚至汽车也能瞬间化身成支付“利器”。至于在虚拟现实 (VR) 场景里,购物只要点个头来支付,也已经不再是梦想了……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刷脸埋单”正当红
“刷脸”最近格外红。
除了苹果公司放出大招,将在十周年纪念机iPhoneX上用上“人脸识别”技术之外,前不久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已经把这项技术应用到生活中的多个场景———别说吃饭“埋单”可以全凭一张脸,住酒店也能靠脸解决掉支付问题。
在此之前,就在今年9月1日,支付宝宣布在肯德基全新的概念餐厅上线刷脸支付,以此作为这一叫作“SmiletoPay”的技术“试水”商业应用的一大标志。从用户实际体验来说,首先需要在支付宝的应用软件(App)上开通此功能,然后在自助点餐机上点餐,进入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刷脸付”,人脸识别需要1至2秒,再输入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完成支付。
无独有偶,京东在“刷脸”领域的步伐迈得也非常快。今年6月,京东金融内部测试刷脸支付;8月底,正式在线下的京东之家体验店推出了这项功能。如果与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对比一下,你会发现两家的支付流程基本相同———用户也需要先通过京东App或京东金融 App扫描店内二维码,完成实名认证并上传正面照后,开通京东支付中的“刷脸付”;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用户要在刷脸设备的屏幕中输入手机号后4位,面对摄像头,扫描面部信息,系统就会自动与数据库中的存储信息进行比对,身份信息核实后点击确认完成支付。
事实上,“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 等互联网巨头角逐人脸识别技术并不是一个秘密。不过,与阿里巴巴和京东在支付领域大刀阔斧的推进商业应用相比,另外两家则有些“外围包抄”的意思。目前,腾讯新建总部门禁及智能签到系统均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腾讯慧眼”则已在多个城市开放微信自助办证和用户自助办理酒店入住的功能。而百度则是把刷脸技术应用到了员工食堂、自动售货机、景区入园、机场安检等多个场景。
至于推广这项技术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由于刷脸支付的实现场景复杂多变,光线不同、姿势不同、角度不同等,都会带来识别问题。从现实情况看,京东和支付宝都采用了面部识别加手机号码验证双重验证的方法,以保障用户支付的安全。如此一来,显然会大大降低“刷脸支付”的便利性。
“刷眼”低调来袭
与高关注度的“刷脸”支付相比,有一项支付新技术尽管谈不上大热,但也已经崭露头角,那就是“刷眼”———虹膜支付。
早在去年9月,民生银行就曾对外宣布,其手机银行率先推出虹膜支付的功能,用户可以在配备了虹膜识别的部分型号手机上实现刷眼支付。虹膜识别的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只要事先录入虹膜信息,使用时用户可以用双眼对准手机屏幕上的验证框进行虹膜信息采集对比,一旦验证通过,几秒内就能完成支付。
为啥银行会青睐“刷眼”支付?这与虹膜识别的技术特性不无关系。虹膜是
位于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区域,具有唯一性、稳定性、非接触性等诸多优势。因此,通过对比虹膜纹理特征之间的相似性,可有效确定人们的身份。虹膜识别因此被视作目前世界上最精准、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其准确性和稳定性,远超指纹扫描和人脸识别。
不过,硬件限制是“刷眼”支付实现商业应用的一大拦路虎,毕竟目前具备虹膜识别功能的手机机型相当有限。前不久,民生银行又放出风声,该行的手机银行可以支持配有虹膜识别的三星GalaxyS8,这表明三星已经向外开放了其虹膜识别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目前,该功能可用于话费充值、便民缴费、商城支付等多种支付场景,而今后应该可以看到更多虹膜识别的应用方式。
在业内人士眼里,虹膜识别在支付和财产安全上的价值已经逐步显现。或许“刷眼”支付可以拷贝指纹识别的普及之路,给个眼神就完成“埋单”的愉悦感,就能成为现实了。
尝试一下“刷静脉”
同样是动动手指,现在有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让你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出手汗而刷不出指纹了。在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内,一家超市最近就开始提供指静脉识别来完成付款。
这项技术由英国公司Sthaler提供,通过将手指静脉的生物信息和银行卡绑定,可以在支持相关技术的消费场所动动手指潇洒“埋单”。
相对于指纹识别来说,指静脉识别确实有诸多的优势,包括具有高度防伪、简便易用、易于采集、高度准确等。由于成年人的静脉几乎终生不会改变,指静脉识别的信息采集和付款不会受到皮肤状况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活体且有流动的血液,因此信息不能被复制或被盗。
据Sthaler公司称,指静脉识别的录入可在瞬间完成,之后的付款过程也只需要几秒钟就搞定。在录入过程中,系统会为每个用户生成独特的生物识别地图,并将其与用户的银行信息绑定。未来,这种付款方式还计划推广至夜店、体育馆等更多场所。
这家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指静脉识别支付将极大优化用户的支付体验。用户去购物时,不需要再携带钱包或银行卡,不需要再记着支付密码,用户的信息将会存储在一个加密的数据库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支付,都可以选择这种方式付款,我们和店家都不会保留任何用户的账户信息。”
可穿戴设备凑热闹
“当用户穿着泳衣,从躺椅走到沙滩边的小摊想买杯椰子水,他们如何支付?”Visa(维萨) 联手Ray-Ban(雷朋)给出的答案是:不妨用下太阳镜吧。
在今年美国SXSW(西南偏南) 大会上,这款在侧面整合了芯片的全新太阳镜闪亮登场,它可以与用户的Visa账户相连,支付时只需要将太阳镜摘下,靠近NFC(近场通讯) 支付终端即可。
目前,支付太阳眼镜只是原型产品,正式版本何时会推出仍然是未知数。Visa方面透露,计划在澳大利亚的几场冲浪比赛中测试这款眼镜的市
场反应和需求量,同时也将展开调查公众需求,包括银行或品牌是否考虑提供相应的赞助。
除了支付太阳镜,包括支付戒指等花样繁多的设备正不断涌现。
Token是美国一家刚刚成立的硬件公司,今年夏天推出了自己的首款产品:Token戒指。这款戒指可以储存信息,并利用指纹传感器保护用户隐私,首批智能戒指将在12月开始交付。公司发言人称,在Token的世界中,用户永远都不需要带钱包、房门钥匙或过境通行证,甚至不需要记住电脑密码,只要在手指上戴上智能戒指即可。
在支付环节上,Token的智能戒指通过储存信用卡信息,方便用户在商店内以扫描戒指的方式完成购物,这与苹果支付或者安卓支付的使用方式相似。由于戒指对NFC和蓝牙技术都有着十分好的兼容性,因此它在移动支付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功能。
虚拟环境中“点头支付”
点点头、挥挥手,“埋单”就完成了———在虚拟世界里,这种无缝衔接的购物方式已经悄然而至。去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蚂蚁金服向外界首次亮出了“VRPay”这项支付功能,今年又通过开放后台,让小米和华为的虚拟现实 (VR) 平台也具备了提供VR支付的能力。
这意味着,今后在购物、直播、游戏、社交等VR场景中,用户无需跳转,可以直接进行实时支付,通过凝视、点头、触摸等控制方式登录自己的支付宝账户,输入密码,或者以小额免密的方式完成交易。
对于支付安全方面的问题,目前VRPay使用的是眼镜等滑配式VR设备,也就是说接入VRPay的应用仍然属于手机应用,因此直接继承了手机支付宝的后台安全体系,采用密钥机制对整体交易过程进行加密,保障资金安全。用户在使用VRPay的过程中,可以便捷地使用支付密码、指纹等进行身份校验,未来还有望使用声纹、虹膜等新型的生物技术来验证身份。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是虹膜支付、还是刷脸“埋单”,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推广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预期。
链接
叫板微信、支付宝
“弯道超车”还有多少机会
■本报记者 唐玮婕
目 前的支付江湖可谓是群雄争霸,从刷指纹,到刷脸、刷虹膜、再到刷静脉,这些前沿技术试图依靠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引发变革。再来看可穿戴设备,无论是手环、戒指、手表、太阳镜,乃至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新奇玩意儿,本质上背后都是以近场通讯技术作为支持。于是,问题就来了:究竟哪一个能笑到最后?
我们来看两个不太成功的案例。首先是听上去高大上的“光子支付”。2015年1月,平安银行首次推出该支付技术,并在部分城市试点运行。据介绍,光子支付实质上是以手机替代银行磁卡交易。消费者开通光子支付后,可以把磁卡放在家里,出门只要带上手机,通过绑定的关联手机进行交易,就可以在商户的任何一台普通POSE机上完成支付。与传统支付手段相比,光子支付更安全,而且它能在无网络信号的环境下使用。此外,对商户来说,光子支付并不需要放弃普通的POSE网络系统,只要对相关终端升级。消费者和交易户也不需要向其他移动支付技术那样升级手机或者硬件,用一款普通的智能手机、安装一个新的App就可以完成……然而,尽管种种优势似乎很明显,残酷的现实是:现在已经没什么人还记得光子支付了。
另一个案例来自谷歌。2015年5月,谷歌推出了名叫“HandsFree”的支付服务。顾名思义,就是无需使用双手就可以进行支付。在不拿出手机的情况下,当用户向收银员付款时,只需说“我使用谷歌支付”,收银员通过存储在设备终端中的照片确认用户的身份后,即可完成交易。谷歌推出这款应用的初衷,是试图将其打造成服务安卓支付(AndroidPay)的配套应用,依托手机自带的支付工具,再加上声音识别,实现更简单的支付。为了考虑支付安全,收银员还会通过核对用户的姓名首字母来确认身份。听上去很不错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也并未得到市场认可。遇到的难题包括用户体验不佳、收银机器的改造和收银员的培训成本过高等。最终,谷歌还是选择了放弃。可见,如果说光看哪一项技术更方便、或者哪款应用更安全,那么很遗憾,现实是,仅靠这两项优势,并不一定能颠覆当前的支付方式。
坦率地说,我们或许很难准确预测支付市场的未来究竟鹿死谁手。说服商家和消费者接受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点仍然可以期待:未来实现支付的“脑洞”必然会越开越大,付钱将变得更方便、更安全、更有乐趣。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