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皎雯老人这次没能熬过来。
2018年1月31日,袁皎雯老人走了,享年98岁。
袁皎雯生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职工,一辈子没有结婚,无儿无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伴她的是所里的领导、同事,这些关心记挂她的人,早已把她当成了家人。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乐于助人,始终在为别人着想。”面对袁皎雯老人的离去,他们无不惋惜。
无儿无女资助6个“希望工程”孩子
一辈子40万积蓄全部捐出
袁皎雯祖籍浙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60年代随508所迁来北京,一直工作到退休。如果不是四年前的那场大病,老党员袁皎雯的“秘密”可能还会再瞒下去。
2014年春节,袁皎雯老人生病住院,甚至到了病危的程度。病榻上,她找来党支部书记刘惠兰:“我怕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有些事,想跟组织有个交代。”
原来,袁皎雯一直在资助6个“希望工程”的孩子。此外,2014年,她还与湖北省罗田县大崎镇花河边小学达成资助意向,捐款40万。
40万,是袁皎雯一生的积蓄。直到去年,这笔钱已全部到位。“我腿脚不便,帮不上什么忙,出点钱总可以的。”袁皎雯老人曾这样说。
她的捐款其中有20万元用于建设学生宿舍,其余20万元建立教育基金,分别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奖励三至五年坚持在学校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
花河边小学受到奖励的孩子给她写来了厚厚的感谢信。袁皎雯的爱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他们立志要成为袁皎雯一样“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至今,教育基金已经连续发放三届,袁皎雯播种的爱在千里之外生根发芽。
为别人家的小孩子做衣服、让出涨工资的名额
一生“为别人着想”
袁皎雯年轻时,她的热心肠就在508所人人皆知。
当年,袁皎雯和同事们一起住在筒子楼,厨房的灶台全都摆在楼道里,好几家共用一个。下班后袁皎雯总是让别人先做饭,自己很晚才吃饭,她总说:“我一个人,也没什么着急的。”
那时候,几乎家家都不止一个孩子,大人们忙起来常常照顾不过来。袁皎雯单身,时间稍微充裕些,就做些小孩衣服给同事们送过去,“我一个人,闲着也是闲着,给大家帮帮忙。”
还有一次赶上涨工资,名额有限。袁皎雯主动提出来:“我工资高一些,你们先调吧,我再等等。”有些同事不理解,袁皎雯却不在意地笑了笑:“我一个人,也没什么经济负担,够用就行了。”
我一个人,这句常常挂在袁皎雯嘴边的话,成为了她的口头禅。她总是在替别人想着,而很容易地忽略了自己。
退休后,袁皎雯喜欢打毛衣。就算精力没年轻时那么足了,她还会每年打出三四件毛衣,为山区的孩子们送去温暖。
每次党支部组织活动,袁皎雯更是会积极参加,“心里想着大家,想为组织做点事”。近两年,党支部考虑她的身体情况,提出要接送她,但她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还是拒绝了。
一次参加党支部活动时,她看到刘惠兰发言很费力,回去就嘱咐别人网购一个话筒送过去。刘惠兰说,“我也知道自己讲话挺费劲的,但我就没想到要买个话筒,而她就想到了,她就是这么时时刻刻想着别人”。
捐献遗体和角膜
兑现17前年的承诺
早在2001年,袁皎雯就向相关部门申请了遗体捐献和角膜捐献。
老人们往往对身后事讳莫如深,袁皎雯却说,自己一个人,这么多年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无论做点什么事情都是应该的。“捐赠遗体,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
在《北京市公民志愿捐赠遗体申请登记表》上,捐赠人写着袁皎雯,受委托人一栏则写着杨培培。杨培培也是508所的退休职工,对袁皎雯老人的情况比较了解,一直帮忙照顾老人,从未间断。
杨培培几十年的照料赢得了老人的充分信任,她嘱咐杨培培:“一旦我身体不行了,就赶紧把我交给医院,这也能给人家留下一套干净的房子。”生死面前,她想的依旧还是别人。
百年之后,袁皎雯的遗体被整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兑现了她在17年前就作出的承诺。
好人虽已离开,但好人精神永存!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