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日前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改变我国现有人才评价体系,确是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应率先彰显出自己的气度和魄力。
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正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这使得上海更迫切地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一流人才。然而,既有人才评价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合新的形势,尤其不应再以各种固定“标签”来遴选人才,同时应设立人才的退出和淘汰机制,使不同渠道、不同阶段成长起来的人才,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获得相应的支持,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一直以来,“海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高水平人才的代名词。以优厚条件吸引在海外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才归国效力,在过去一二十年中,为中国和上海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海归与本土人才的明显待遇差距,也造成了“内外有别”的隔阂。比如,国内博士后往往要从副研究员起步,而若作为海归人才引进,通常可直接从研究员起聘。
随着时代发展,在中国,尤其上海,挑战国际前沿、冲击世界一流的科研机遇、事业平台层出不穷,由此锻造成长起来的高水平人才越来越多。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但却同样优秀,甚至对中国科研有着更多奉献。即使在海归学者中,也有不少人是在引进之后数年,才逐步显现出实力。如今,我们遇到这样的人才,往往需要“破格”才能给予他们应得的支持和认可,这就说明现有人才评价体系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亟需改变。
此次通知提出要破除的“四唯”,同样是一些已成思维定势的人才评价标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唯”并非“不看”,而是怎样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别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比如,不“唯论文”,可以不注重论文的数量,但一定要看他的代表作达到何等水准、解决了什么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专利也不能只看数量,而是要看是否能够实施、对生产有实效?只有给予人才有效、客观的评价,才能让各类人才心悦诚服、安心科研。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人才的成长有各自的节奏和规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曾经引进过一个年轻人,准备回国时他并没有十分出挑的表现,甚至刚回国的几年还遇到不少挫折,当他度过了人生低谷,则展现出了厚实绵长的实力,最近还获得了世界氟化学界的重要奖项,赢得了世界同行对他的认可和尊敬。
清代诗人龚自珍有诗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今天,这种“不拘一格”应该体现在对人才成长的支持与宽容,对人才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上。当然,合理的人才制度也应设有退出机制,让不适合的人才有转向的可能,让不合格的人才有淘汰的通道。这才是真正对人才负责的态度。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作者:丁奎岭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