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年间,中国先后部署了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基本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它们成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产业集聚发展的“增长极”和扩大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部署。
如何深刻理解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何总结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上海自贸试验区如何继续发挥好“头雁”作用,为高水平改革开放“破题”“探路”?本报约请三位专家交流研讨。
主持人: 刘迪 本报记者
嘉宾:
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
黄建忠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会长
罗长远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何理解这项战略举措的里程碑意义?
黄建忠:十年来,我国先后六批部署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其片区与扩展区覆盖了全国2/3省份,基本形成“海陆联动、东西互济、内外协调”的覆盖东西南北中的网络化体系。据商务部统计,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贡献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到全国的17.3%,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并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走出去”中扮演了积极重要的“桥头堡”角色,共计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得以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产业集聚发展的“增长极”和扩大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构成了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基础、实践载体和行动平台。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区战略和制度型开放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科学指引。
罗长远: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民粹主义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供应链发生重组,再次思考设立自贸区的意义有特别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十年前,“以设促谈”。十年前,在国际贸易环境趋于不利的背景下,上海自贸试验区逆势设立,所进行的开放实践和制度试验,在促成中美和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促进中日韩自贸区(FTA)谈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了“以设促谈”的角色,改善了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二是,十年间,“以建展拓”。十年间,尽管贸易保护花样翻新和不断加剧,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曾动摇,自贸区的建设和扩容稳步推开,中国的国际贸易空间得到拓宽和延展,升级了与东盟、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FTA,积极参与的RCEP完成谈判并付诸实施,完成了与欧盟的全面投资协定(CAI)的谈判。三是,十年后,“以提减排”。十年后,全球最大的现实是供应链重组,存在“脱钩断链”的风险。自贸区制度试验所形成的成果,让中国可以从容地推出自贸区提升战略和自贸协定升级战略,“朋友圈”有望回稳、夯实和扩大,大多数贸易伙伴并没有追随美国而进行“选边站”,减轻了中国在供应链领域受到的打压与排挤。
赵晓雷: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自贸试验区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战略牵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促进我们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标国际贸易投资最高标准,在接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率先实践,形成适应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以,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开放发展目标之高,试验突破、全面引领功能之强,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主持人:无论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一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并时刻关注从“总蓝图”迈向“实景图”的施工进展。这十年,自贸试验区建设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
黄建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特区建设起步,逐步扩大到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区域开放,实现“入世景气”和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并时刻关注从“总蓝图”迈向“实景画”的施工进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缔结众多自贸协定和打造“进博会”等国际公共服务产品,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亲手擘画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创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贸试验区“是种苗圃,不是做盆景”“是改革开放新高地,不是政策洼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提出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些重要指示和系列讲话,为我国从“边境上开放”迈向“边境后开放”、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转向制度创新型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罗长远:自贸区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一是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自贸区是制度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洼地”拷贝不难,高地复制却不易。自贸区将改革从“浅水区”引向“深水区”,离不开破冰和探索精神。自贸区聚焦的是“软环境”,却件件“硬核”,需要啃骨头的勇气。二是全方位开放的“试验田”。对象是全方位的,涉及金融、贸易、投资等,覆盖市场准入、海关通关、知识产权等,需要系统集成。区域是全方位的,横跨东西南北中,包括沿海、沿江、沿河、沿边等,需要协同推进。伙伴是全方位的,既面向发达国家,又面向发展中国家,包容而非排他,不走“小院高墙”之路。三是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从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和中高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开放要有新的内涵。对接高水平投资贸易规则,开放要有新的参照系。兼顾效率与安全,开放要有新的技巧。
主持人: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晓雷:自贸试验区肩负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构建成熟定型的现代商事登记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第二,与高标准国际投资规则相衔接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第三,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管理制度创新,率先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流转自由”海关监管模式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第四,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首创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分账核算体系和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黄建忠: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
第一,思想引领,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自莅临、亲切指导,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对中央赋予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建设进展进行把脉问诊,对临港新片区建设提出“五个重要”的具体要求,发挥了举旗定向的作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认真领会和创造性落实基础上,对标国际经验与对标高标准规则加紧建设,实现了创新发展。
第二,法制先行、依法改革。在全国人大和上位法指导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市场主体的需求和坚持问题任务导向,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工作,针对具体细分领域出台了大量政令法规,在市级事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支持了自贸区及新片区的差异化制度探索,各项制度创新和工程建设均实现了有法可依、举措合度。
第三,机制联动,系统推进。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开展了大量贸易便利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和服务开放、数字跨境安全流动、行政体制改革等机制性改革,围绕优化“单一窗口”和完善营商环境等重要节点进行联动性创新,系统集成改革成果和实现了流程再造。
第四,产业兴城,产城融合。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实施特殊支持政策,谋划建设临港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助力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浦东引领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进程。产业兴城和产城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效。
罗长远: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的第一个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前列,并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治思维。发挥“刀刃向内”的精神,政府以“法无授权不可为”为标尺,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一业一证等方面,做出开创性、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改善治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对行政流程进行再造。二是国际视野。上海自贸区建设与“五个中心”建设相辅相成、相互给力,这决定了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始终需要、也始终拥有国际视野,具体体现在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报关通关的快捷高效、商事登记的便利化、外籍人才永居推荐“直通车”等多个方面。上海自贸区主动适应升级版的双边FTA和RCEP的要求,并把中欧CAI和CPTPP的承诺和要求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三是前瞻布局。近些年来不断涌现出金融贸易的新业态和产业的新形态。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积极呼应这些新的变化,设立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启动运营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推出集成电路监管创新试点,实施“全球运营商”计划和“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各个自贸试验区在改革试验中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创新激发开放型经济活力?
黄建忠: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正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为典型代表,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在改革试验中根据自身的区位和产业突出其特色、发挥其优势,在复制推广中坚持差异化发展,以创新激发开放型经济活力,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无疑是向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好的要求。在当前世界经济“风高浪急”和不确定性显著加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条件下,自贸试验区唯有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方能不辱使命、继续前行,为全方位、全局性改革开放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晓雷:在十年发展基础上,上海自贸试验区要高起点、高目标设计新一轮发展路径。
第一,精准定位对标维度。把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底层逻辑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实现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第二,按照国务院印发《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和商务部关于印发《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的通知,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制度。高质量完成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打造前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打造国际化数字经济高地、建设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全球国际航运枢纽等重点工作,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第三,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发展与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联动,成为引领区的制度型开放高地。上海自贸试验区锚定全球货物、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这一核心功能,聚焦构建离岸金融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推动境外投资和跨境投资便利化、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生态、探索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体制机制、提升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升级发展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制度型开放释放窗口,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高水平改革开放标志性成果。
罗长远:在十周年之际,谋划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国际环境的变化。首先,要呼应全球化的新变化。当前,全球化面临新的发展趋势,自由贸易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公平贸易,便利化贸易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安全化贸易,性价比贸易一定程度上让位于绿色贸易。在这一背景下,自贸区建设要坚持自由贸易的大方向,并注意呼应对公平贸易、绿色贸易、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诉求。其次,要推动建立包容和安全的供应链。在新的时期,自贸区建设要从对贸易和投资的关注拓展到对供应链的关注,推动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建立开放、包容、安全和有韧性的供应链。最后,要有助于促成供应链领域的广泛对话。受民粹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裹挟,美欧日正在强力推动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在此背景下,在自贸区提升战略和自贸协定升级战略的总体安排下,上海自贸区要走在前列、先行一步,寻找和开辟中国和美欧日在供应链领域的对话空间,减轻中国在供应链领域受到的排挤,稳定中国与他国的供应链关系,达到“以提减排”和“以提稳链”的目的。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