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货们的世界里,管不住的嘴巴和内心保持健美身材的愿望,永远是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然而,近年来兴起的“负能量食物”的概念却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以苹果、葡萄为首的“负能量食谱”也因此一度红遍了qq空间以及人人朋友圈。
其实,所谓“负能量食物”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早在十几年前就曾有人提出,倘若消化食物所消耗的热量大于食物本身所提供的热量,就能达到“越吃越瘦”的效果。
越吃越瘦,这话听着有些耳熟,似乎与那些坑爹的减肥药广告并无区别,但类似的减肥机理却是有依可循的。
众所周知,人的一切活动都会消耗能量,即便每天只是呼吸空气以及维持基本生存,所消耗的热量也要超过1000千卡,吃饭更不例外。一般而言,食物能提供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营养素都是以大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咀嚼吞咽进入消化系统后,会有各种酶将其分解至更小分子(单糖、氨基酸等)。在这一过程中所引起的额外能力消耗就是食物热效应,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在吃完饭后身体会发热。
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负能量食物”确实具有减肥的功效。不过,问题来了!究竟哪些食物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呢?
答案是,“没有!”至少,目前而言,还未有任何研究机构或文献能够证明“负能量食物”的存在。在《果壳网》某期“谣言粉碎机”中曾这样记载:
“在三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
也就是说,经加权均衡后,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而理论上限也不过30%,更不用说达到负平衡了。
事实证明,所谓“负能量食物”只是广告商或无良机构杜撰出的虚假概念。当然,在那些“负能量食谱”中所推荐的苹果、柠檬、绿豆、洋葱等低热量食物依然有助于减肥,只不过没到“越吃越瘦”那么神而已。
超市中多数加工食物的包装上都印有营养成分表,但其中数字的参考价值却未必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热量相同的两种食物,对于减肥而言功效也是相同的吗?
显然,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不同食物的热效应不同,这意味着我们在消化不同食物时所消耗的能量会有所差异,也自然影响了减肥的最终成果。换言之,如今我们最常使用的计算食物热量的手段也许并不准确。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食物的能量值并不全是简单的数字相加,加工方式等因素会影响食物对人体实际产生的能量。以富含抗性淀粉的谷物颗粒为例,如大麦或大豆,这类食物需要很长的时间消化,但是,如果将同样颗粒的谷物碾碎成粉末或者加工成早餐谷物或即食麦片,就会变得更容易消化,很容易吃多,所产生的能量效果也不一样,进而可能增加肥胖的风险。而苹果、芹菜等食物需要更多咀嚼、且不易消化吸收,肥胖的风险自然也就比较低。
而这也无疑给我们提了个醒,当我们在超市或卖场中挑选食物时,不要单纯迷信营养成分表上的数字。食物的种类与加工方式,也许比热量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