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青春万岁》等近百部小说。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理性认识。本刊“世纪论坛”专栏组织“文化自信”大家谈,旨在通过各文化领域的名家笔谈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对于指导和促进文化繁荣的深远意义,进而既显示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又彰显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路上的文化自强。
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弘扬与发展,我们要做的是:用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现代观念,理解与选择、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思中华文化充满辉煌与能动、焦虑与挫折、终于赢得伟大振兴机遇的悠久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厚精神资源与动力凝聚标的。归纳起来可以从八个方面认识:
第一、性善论是一个基础,一种情操,也是一种信仰,一种诉求。
诉诸良知、良能、良心,即天良。
把诉诸天良的信仰性,诉诸道德的正义性,诉诸民心的人民性与为政手段的文化性,即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结合为一,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中以善德为主线的“一以贯之”。
但是,天性的善良仅仅是一个基础,这种人性的基础还要靠后天不断唤起、培养、深化,即文化立国,文化治国,曰“王道”。而全面治国理政,当然同时要靠经济基础、国家实力,靠科学、智慧、技术、法治、国防、公安、民政的全面强化和完善。
第二、中华文化强调整体性、混一性,叫做尚一、尚同。
中华文化寄希望于一个无所不包无往不胜的大概念:天下定于一;天得一以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华文化的一二三论,是从一元到多样杂陈。
中华文化理想是:认同多、包容多与代表多的一,与认同一、认同共同性与整体性(即一)的多的结合。
照搬西方多元制衡观念与设置,在中国有时行不通,但是坚持一元化领导的中国,加上更完善发达的民主集中制,有可能、有希望实现一与多的平衡,即实现一与多、道与通、德与法相和谐的哲学理念,实现对于权力的文化监督与道义监督,同时实现依法治国的明晰性与稳定性。
第三、中华文化强调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叫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正是这种着眼此岸、经世致用、积极求新、进取发展、因应变化的文化精神,使得西方一些政要在改革开放初期看好中国,而看衰当年的苏联、东欧。
一方面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一方面是“与时俱化”,“识时务者为俊杰”,“无可无不可(孔子)”还有“咸与维新”,“圣之时者也”(孟子评价孔子)。
第四、中国文化有某种早熟特色。
例如不争的观念,无为的观念,谦让的观念,虚静的观念……它们有妨碍竞争创新、优胜劣汰的一面,但同时,这些品质也可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优胜策略(例如小平倡导“韬光养晦”)。
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民族身份认同危机、欲望膨胀与高消费的不良后果、竞争的某些恶性征兆、发展的某些异化、科技成果带来人的体能智能的退化……也正在成为全世界所谓后现代左翼学人关心的课题,他们完全可能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第五、在强调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维护五四新文化运动确立的基本方向,维护鲁迅精神,维护人民革命的精神成果,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即毛泽东思想,维护改革开放。
关键在于对于现代性、全球化的正面思考与立论,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与珍惜,对于时代特色与全球化的理解与积极回应,对于文化爱国主义的调动与完善。尤其是要珍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珍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传统与现代、中国特色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胸怀的结合。不能偏执搬洋,也不能盲目复古。
现在各地搞儿童诵经,好家庭评选,传播“二十四孝”等等,针对道德滑坡提倡传统文化,用意可嘉,但其中或有宣扬旧理朽说,与五四精神、革命成果、现代观念背道而驰处。还有人过度鼓吹民国,否定人民革命,否定改革开放。这些都需要加以分析引导。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华和糟粕共存,要让其中的优秀精华在我们后人身上一代代继承弘扬。文化固然难以截然划分黑白,但是近二百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各种文化思潮文化遗产的选择区分。
要以社会主义的、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精神,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态度,站在今天的立场、全球化时代,来学习研究中华文化传统,我们是二十一世纪、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华人民弘扬发展传统,而不是以古颂古,以经赞经,以孔孟学孔孟。
第六、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是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挫折的经验的自信,是中国人文化基因和身份,是面对各种异质文化时能给我们自己以定力与清醒的自信。
我们要在全球化时期珍惜与完善中华风度与中华生活方式。同时也须要了解“东学西学,道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这一面。
我们要提出推动全球治理的中国命题、中国语言、中国解释。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与世界先进文化有一次精彩的交融。
例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见贤思齐→改革、开放、交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带一路;协和万邦→维护和平;和而不同→文化民主与文化和谐等。
第七、文化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是正确的。
我们在提倡传承弘扬传统的时候,要将继承传统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与全球化结合起来。将文化爱国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强大的包容整合能力。中原文化吸收了大量兄弟民族文化与印度、西域与其他地域文化。
二十世纪,我们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国情与中华文化结合了起来,成为我们的文化指导思想。
我们从英语拉丁语中,特别是经过日语的转译,吸收了极多的新名词新概念新语法新思想。
同时,我们仍然保持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成熟与泱泱大国的气概。吸收与消化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力量所在。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或可作清热解表药用,在台湾则成为“三杯鸡”菜肴的烹调要素,没有人担心可乐姜汤与三杯鸡是舶来入侵。今天,我们同样地需要文化的动感,需要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时时驱动文化的发展与创造。
第八、培养大量的学贯中西、文通今古的人才是实现包括文化复兴文艺复兴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期待与保证。
这样的人才的出现将是我们的文化优势。不能把学好母语与学习外语、继承传统与放眼世界对立起来。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延伸。传承传统是文化强国的根基,放眼世界是转变与发展传统、壮大与丰富传统的前提与条件。
作者:王蒙
编辑:周俊超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