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在人的头脑里、心灵里搞建设。
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去年以来,上海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虚功实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精神文明建设,润物无声地浸入干部群众工作生活的点滴之中,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也铸就了一座城市最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软实力。
将透彻的思想讲透彻,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
今年,徐汇区、嘉定区获评全国文明城区。至此,上海共有六个城区冠以“全国文明城区”荣誉,数量居各直辖市首位。另有七个城区跻身“提名”之列。
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上海始终注重以政治统领来引导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践中用经典来淬炼思想,将透彻的思想讲透彻,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增强干部群众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转化为抓落实的实际行动。
全市基本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去年以来,上海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教育,把“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作为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重大工程,激励全市人民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同时,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聚焦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开展“感动上海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重点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把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摆在重要位置,以好党风、好政风引领好民风、好家风。
发挥城市精神的激励传承作用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是上海这座城市在长期发展中铸就的精神气质,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精神力量,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应有的精神风貌。
这也成为上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落细落小落实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年来,上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持续用力、不断深化,开展市民修身行动、培育挖掘典型人物、弘扬凡人义举赤子情怀,让城市精神和广大市民融为一体,转而为市民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文情怀和精神气质。
去年年底,市信用办和市文明办依托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率先探索建立起全国道德模范金色信用档案,将表彰信息转变为身份识别标识,运用制度化、信息化手段彰显榜样力量,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结合道德模范金色信用档案的建立,全市有十个行业、系统、单位率先在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公共体育和公共旅游等方面推出优先优惠的服务措施,形成了首批全国道德模范社会关爱礼遇名录。
同时,持续推进“市民修身行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引导市民修身立德、知行合一。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精心设计市民喜闻乐见的修身活动载体,各区依托“修齐讲堂”“厚德讲堂”等平台和市民修身基地举办“名家+市民”共谈修身系列讲座,形成上海城市精神阐述、引领、共鸣的同城效应,推动上海城市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各类贴合年轻人的时尚修身项目,讲述城市故事,引领城市风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7年起上海连续十年编制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每年予以更新,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德育地图”,初步形成覆盖面广、功能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网络,“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育人体系初显成型。
成为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推力
精神文明建设,它塑造的是理念、信念,树立的是思想道德和文明风尚。这更需要花大力气“虚功实做”。
当下,结合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以及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内涵、拓展领域,着力提振城市文明风尚和人文内涵,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强调工匠精神,提升政务服务、商务服务水平,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推动力,垫实一座城市的精神力量和人文滋养。
自今年起,上海将首次引用大数据,对市级文明社区、文明镇开展中期评估,聚焦平安建设、“无违建街镇”创建、垃圾分类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创新数据应用,分析汇总多条服务热线反映的社情民意,梳理民生痛点、难点,倾听呼声,加强对文明社区、文明镇的日常监督,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完善制度保障,优化志愿服务社会生态,市文明办牵头组织开展《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监督调研、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完善能力建设体系,提升志愿服务发展能级,建立国内首个雷锋学院,成立上海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完善志愿服务的信息汇集、使用和共享大数据库。
全社会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正能量充分释放,为各项工作提供了不竭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作者: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