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身影,清晨斜挎背包、步履匆匆走进实验室,深夜总是最后一波走出实验室。到目前为止,他还保持着实验室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教授石碧。从教36年来,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制革领域优秀人才,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项,同时他也得到了世界皮革业的认可和赞誉。
给本科生上课颇受启发
石碧在新生研讨课上与学生交流《天赋、勤奋、机遇》
“老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在行业里有一些经验,不把这些教给学生,感觉亏欠他们”。在给大一新生上研讨课时,石碧都会用两个课时跟学生交流“天赋、勤奋和机遇”这个话题,他认为一个人若要取得成绩,这三个因素都很重要,但他认为其中天赋占30%,勤奋占60%,机遇则占10%。正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在这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每年的“开学第一课”,石碧都会向大一新生随堂提问:皮革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样的皮革产品?在他看来,学生的奇思妙想,对科研很有启发。“之前有学生提出,希望制作能变颜色的皮包和鞋子。现在,这些已经可以实现了……说不定在这些新生中,就会有将来的硕士生、博士生。”石碧说,给新生讲授的十几个课时,不是要让他们马上掌握前沿知识,而是对学科前沿从宏观上有个了解,为未来定方向。
推动高校传统专业转型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工业革命以来长期依赖石油和煤等化石资源为原料的能源和化学工业都面临严峻挑战的局面,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们一直在路上,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以前的工科专业一般是面对一个行业,现在要转变思维。”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石碧肩上的担子不轻,他认为,原来培养学生是要求“精专”,现在要求学生在“精专”的基础上有更宽的知识面,加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方面的学习能力。
在面对新工科建设的当下,石碧跨学科组织轻纺与食品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著名科学家为专业带头人,探索改造传统专业的路子。他牵头组织在四川大学增设“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新专业,按照“新工科”建设的思路,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重构轻工类新工科的人才知识体系。着力培养掌握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质资源基本特征,具有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宽广基础知识及生物质转化与过程控制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生物质加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生产过程、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好脾气先生却是“最严”导师
石碧(左三)与学生讨论问题
选学校不如选老师。在考研学生圈里,有一份广为流传的“全国最牛100名导师”名单,石碧名列其中。他打趣地说,或许是因为自己脾气好,可老师学生们却不怎么“认同”。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院长何有节说:“石老师对论文要求很严格,他有一半的精力都花在给学生改论文上了。”石碧曾给一名博士生修改论文,包括标点符号,前后不下十次。学生最后不耐烦了,跟他拍桌子说:“哪有这样改东西的!”石碧却心平气和地指出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直到他认为“完美”了。之后,那位博士生走上工作岗位,对石碧无比感激。石碧告诉记者:“学生毛了,我不能毛,一篇小论文花一个礼拜时间也要改,改好了对学生一辈子受益。”
在石碧看来,苦难是最珍贵的机遇,他要求他所带的研究生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就是能吃苦。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刘晓虎或许最有发言权,他是石碧培养的博士生,也是石碧的行政领导。原本4年的博士生学业,刘晓虎整整读了6年。石碧说,不管多好的师生关系,达不到要求就不能毕业。那段时间刘晓虎白天上班,晚上做实验,困了就睡在实验室,基本上把实验室当成家了。论文通过答辩时,他瘦了十多斤。
由于石碧将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上,对家庭的照料就全都落在其爱人身上。石碧常这样形容自己对家人的愧疚:“我指导每一个学生所花的精力,都比教育儿子的时间多。”
讲台之上教书育人,实验室内潜心科研树标杆,石碧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央视网
编辑:王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