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正是花开烂漫的季节。有着500亩花海的浙江省缙云县笕川村热闹依旧,但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仍不满意地说:“2016年都是人,20块钱一张门票,一天20万元的门票收入。现在卖不出一万张门票。”
对于笕川村来说,其实,这已经是最好的时候。笕川花海已经盈利200多万元,村民的年均收入已经不止两万元。然而,现实又摆在眼前。年年去,年年都是这些花,看惯了的游客们已经在减少,在外经商、见过世面的施颂勤比谁都着急。他说:“压力很大,因为技术的原因,老百姓也有意见。”
花开烂漫的季节,浙江省缙云县笕川村“花花世界”催生“美丽经济”。
五分之一的新品种开花状况不佳,高价引进的五彩油菜花却只有一个颜色,花开一时、开败了还能不能再利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困绕着施颂勤,他绕着500多亩的花海,边走边思考出路。
人才是软肋,他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可又有点束手无策。去年冬天,经人介绍,高薪从杭州聘请来一位专家,但效果并不理想。
笕川村距离县城要半个小时,到丽水市一个小时,施颂勤心里清楚,专家是外地人,安不下心搞研究。没有稳定的人才队伍做技术护航,是施颂勤想要打造笕川村“花花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
笕川村赶起的“青春集市”为吸引乡村振兴新青年注入发展活力。
今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今后五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未来乡村发展、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短缺问题。笕川村花卉产业发展遭遇的人才难题不是个例。一个产业要想有生命力,需要长时间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做保障。早在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首创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在福建南平建瓯市千竹林里,刚刚采完春笋的竹子,正“铆着劲儿”往上长,一派欣欣然的景象。竹农王师傅的承包林地里,今年又更新了品种。他说:“原来,我们农村的人就是凭着经验,没有科学,似懂非懂。他们教我们下肥、打农药,现在打虫、下肥都跟着走。”
王师傅所说的“他们”指的是包括市林业局竹类科研所所长林振清在内的科技特派员们。他们手把手地教竹农们科学种植。
福建建瓯科技特派员林振清的技术经验始于“竹”下。
千竹林里,穿着一双绿胶鞋的林振清正忙着给一个竹农回微信。他告诉记者:“这里有个‘问专家-我的工作室’,农户问我,毛竹会不会是因为土壤不深厚或者太密,被大风挂断了几根?”
建瓯是笋竹之乡,毛竹林亩均产值国内领先。作为科技特派员,林振清已经双脚沾泥在当地服务了十九年,对当地的气候、竹子长势了如指掌,稍有异常,他都能察觉,帮竹农提前谋化对策。去年起,林振清服务的千竹林,村民和公司合作,产业和资金捆绑,搞起了旅游开发。千竹园旅游开发公司经理虞长财说:“首先我们要留住他们,上级应该有优惠政策,怎么样把专家留住,来施展他的才能。”
农民需要专家指导生产,而专家也需要“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在生产实践中检验提升理论知识。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将与“三农”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派到农村,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期间,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相关待遇优先保障。因此,“林振清们”能够安心服务农民。
福建南平不断完善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管科技特派员工作多年的南平市委秘书长潘剑才说,让公职人员、技术人员扎根乡村,不能只靠无私奉献,还需要探索建立合理的取利机制。取利是利用他们最诚实的劳动,利用他们的知识去获得的“利”。这应该是党委政府所鼓励的。
2016年5月1日起,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正式实施,标志着这项制度由地方试点上升到国家层面。目前,在我国,科技特派员已超过70万人。与农民形成的利益共同体5万多个,直接受益农民6000万人以上。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长薛强认为,作为乡村人才保障的机制之一,科技特派员制度还需要深入推行和完善。他说:“体制还存在一些障碍,事业单位没办法突破。比如带资金下去,分红算不算?能否技术入股?这都没办法突破。”
短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单列一篇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将人才的重要性提到了“首要位置”。行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福建南平首创并推行到全国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引进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打通了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近2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搭建起人才共享的制度性保障,才能让乡村吸引人、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