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49年的2月25日,国民党海军中最大的“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当时国民党虽然败象已现,但部署在长江南岸的仍有100多个师、70多万人,协助防守长江的国民党海军海防舰队和江防舰队更是解放军渡江时的劲敌。在渡江战役即将发动前的关键时刻,原本要去长江防守的“重庆”号起义无疑是给国民党沉重一击。
“重庆”号险些坏了攻锦大事
“重庆”号是国民党海军中最大的一只军舰,原名叫“奥路勒”号,总造价为126万英镑,非常昂贵,是当时较为现代化的新型巡洋舰,排水量7500吨,满员时舰员650人,最高航速32节。“奥路勒”号有着辉煌的战绩,它曾经是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旗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击沉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等战役,共击沉轴心国的军舰20余艘,是英国海军的“功勋舰”。
国民政府为了接收和使用好该舰,派遣与英国海军界比较熟悉的邓兆祥带着一支学兵大队去英国学习操控舰只,一呆就是3年。
1948年5月26日,“重庆”号军舰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回国,8月14日经香港、上海等地驶至南京下关码头。
国民党政府接收“奥路勒”号之后,最初给它起了个中国名字,叫“震旦”号,后来又改名“重庆”号,邓兆祥被任命为“重庆”号上校舰长。
▲“重庆”号主炮
蒋介石有了“重庆”号这艘现代化的巡洋舰,立刻就像被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此时国民党在陆上战场已呈败相,解放军迫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对“重庆”号寄予厚望,曾经在蒋介石面前夸下海口:“既使损失了全部的舰艇、共军冲破了所有的内河防线,本人也将率‘重庆’号在长江上下继续奋战!”
1948年10月初,邓兆祥奉命率领“重庆”号北上,加入辽沈战役的战团。当军舰驶到葫芦岛附近,蒋介石登上了“重庆”号,亲自部署东北战事。
此时四野正在围攻锦州,战事空前激烈。
毛泽东指示:锦州是我必取,敌必救的战略要地,恰似一根扁担挑起华北和东北,拿下锦州,就可以从战略上割断华北和东北的国民党部队,对东北的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蒋介石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派出了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解锦州之围。
10月10日拂晓,邓兆祥指挥“重庆”号上射程达50里的240毫米主炮和6门152毫米火炮,向坚守在塔山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开火。舰炮的威力非常大,据说一发炮弹可以炸翻解放军一个排的简易防御阵地,给解放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当然,炮弹也很昂贵,都是耗巨资从英国购买的。以至于多少年之后,邓兆祥想起此事还非常内疚。
不过邓兆祥和他的“重庆”号,并没有能够挽救锦州失败的命运。10月14日,国民党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5天。凌晨5时,国民党陆军的炮火开始向解放军塔山防御阵地猛烈轰击,但坚守阵地的四纵战士却细心地发觉,已经听不到从“重庆”号上舰炮射出来的那种催心裂肺般啸叫的炮声。
原来,邓兆祥和他的“重庆”号在这一天退出了对塔山的轰击。
“重庆”号在舰上看不到目标,只能通过地图间接射击,邓兆祥并没有从陆军的观察报告中看到轰击的直接效果,又怕误炸到正在冲锋的国民党陆军(已经出现了误炸情况:一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在塔山战区上空投了两枚炸弹,一枚落在塔山村后面的山坡上,另一枚落在国民党军的出发阵地中,炸死连长以下数十人),加之连续5天的轰击,炮弹所剩无几,便下令停止了轰击。
后来据一些军史学家的研究结论,塔山阻击战,国民党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打了个大败仗,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与邓兆祥率“重庆”号过早地退出战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毛泽东指示华东军区:“只要可能,就要争取邓兆祥。”
辽沈战役终究以国民党失败告终,邓兆祥率领“重庆”号无功而返,回到上海。当舰艇驶入码头的时候,“重庆”舰上这些以老大自居的国民党海军自尊心又受到了一次打击:黄浦江中最好的锚位、最好的码头,都被美国兵舰占据了,“重庆”舰只能在偏远的角落栖身。
这时,越来越多的人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越来越憎恨。尤其是“重庆”号上的水兵被拖欠了很长时间的军饷,国民党当局又强行把水兵从英国带回来的外币兑换成与废纸无异的金圆券,引起了水兵们的强烈不满。
“重庆”号上有一个枪炮下士兼舰上图书管理员,名叫毕重远,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他的秘密领导下,舰上成立了“重庆军舰士兵解放委员会”,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把“重庆”号开到解放区去。舰上的大多数水兵在途经香港的时候,接触了进步书刊,了解了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所以对起义的提议一拍即合。
1949年2月24日,“重庆军舰士兵解放委员会”成员在舰上的281号雷达室做出决定:25日1时30分在上海吴淞口起义。他们决定争取有较高威望的邓兆祥舰长加入。
邓兆祥在国民党海军中,是个受排挤的人。当时的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是一个连海军常识都不懂得的人,凭借着受蒋介石的宠信而身居高位。他一上任,就把他的亲戚朋友们放在海军的高级职位上。这些人狐假虎威,大发战争财,军舰来往装运走私货物、搜掠运货民船的事件时有耳闻。
邓兆祥早就感觉到,继续留在国民党海军中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此时又有风闻,“重庆号”已被编入海军第二舰队,准备驶入长江,用来阻挡解放军渡江;而且,邓兆祥舰长的位置也将被桂永清的亲信取代。
起义水兵很快就占领了舰上的兵器室,拿到了武器,控制了全舰。“重庆军舰士兵解放委员会”派出了王颐桢等3名代表,前往劝说舰长邓兆祥。邓兆祥思虑再三,决定参加起义,把“重庆”号开往山东解放区。邓兆祥在关键时刻参加起义,使一些对起义犹豫不决的人坚定了立场;一些顽固分子眼看大势已去,也不敢作对。
7500吨的军舰,数百人的水兵,没有舰长的统一指挥还真是寸步难行。邓兆祥亲自绘制了海图,设计瞒过了国民党海军当局,下令启航,驶往烟台解放区。
2月26日6时,经过25小时的航行,“重庆”号安全抵达山东烟台港。为了避免遭到解放军的误击,“重庆”号舰桅上特意悬挂了一面红旗。
▲1955年邓兆祥授衔照
毛泽东也时刻关注着邓兆祥和他的“重庆”号。1949年2月2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回复华东军区的电报:“只要可能,就要争取邓兆祥、陆荣一(重庆号副舰长)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以利争取国民党海军全部归顺过来。”
解放军胶东军区首长和烟台市长热情地迎接“重庆”号的到来。
邓兆祥率“重庆”号起义,使幻想固守长江防线的蒋介石大吃一惊,一方面下令将桂永清撤职留任,所有海军舰艇一律不准出海;另一方面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炸沉“重庆”号,以免为解放军所用。英国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也深感失望,放弃了原来打算移交给国民党另外两艘巡洋舰的计划。
烟台港本是浅水港,停泊大型舰艇多有不便;胶东军区的防空能力并不强,为了躲避国民党空军的轰炸,邓兆祥指挥“重庆”号开往已被解放军攻占的辽东葫芦岛码头。
3月4日,邓兆祥指挥“重庆”号抵达葫芦岛港口,5个月前“重庆”号轰击解放军的硝烟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去,解放军不忌前嫌,派东北军区参谋长伍修权亲自到码头迎接邓兆祥。今是昨非,邓兆祥感慨不已。
“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
3月5日,邓兆祥连同舰上的574名官兵,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去了致敬电,表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报效人民的决心。
3月15日,解放军东北军区正式任命邓兆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重庆”号巡洋舰舰长。于是,在解放军的军史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式成立的一个月之前,邓兆祥就已经被任命为人民海军的舰长。
蒋介石最担心的就是“重庆”号落入解放军手中,不仅威胁到长江防线,而且日后防守台湾海峡也是心腹大患,因此严令空军必须炸沉“重庆”号。
3月18日,国民党重型轰炸机追踪到葫芦岛,此时“重庆”号上的燃料油已经消耗殆尽,需要从英国进口,因此“重庆”号只能呆在港口动弹不得。当日的轰炸,使舰上的6名战士先后牺牲。
3月21日,国民党空军又来轰炸,一枚航空炸弹击中“重庆”号舰尾,使舰体受到严重损伤。为保存舰体和海港安全,经请示中央军委同意,邓兆祥指挥水兵在将舰上的主要机件油封,将舰上大部分武器拆卸上岸之后,打开了舰舱底门,将“重庆”号自沉于葫芦岛港口。由于舰体庞大,“重庆”号整整用了8个小时,才侧沉于冰冷的海水之下。
▲侧翻在葫芦岛港的重庆号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5月,在苏联海军专家的协助下,邓兆祥指挥打捞部队将“重庆”号军舰被打捞出水,然后用拖船拖往大连的中苏造船公司修理。经过苏联专家测算,修复“重庆“号大约需要2亿卢布,新中国财政尚无力支付如此昂贵的费用,只得忍痛放弃。“重庆”号的舰体和部分机器供修理其他舰艇使用,部分武器和装备送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大连海校作为教学器材。此是后话。
毛泽东和党中央对“重庆”号起义非常重视。1949年3月24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刚刚结束,毛主席、朱总司令联名给邓兆祥舰长和全体官兵发了嘉勉电:
邓兆祥舰长并全体官兵:
热烈祝贺你们英勇的起义。美国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的空军虽然炸毁了重庆号,但是这只能增加你们的起义的光辉,只能增加全中国爱国人民、爱国的海军人员和国民党陆军、空军人员的爱国分子的愤恨,使他们更加明了你们所走的道路乃是爱国的国民党军事人员所应当走的唯一道路。你们的起义,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主人美帝国主义者已经日暮途穷。他们可以炸毁一艘重庆号,但是他们不能阻止更多的军舰将要随着你们而来,更多的军舰、飞机和陆军部队将要起义,站在人民解放军方面。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而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
祝你们努力!
毛泽东 朱德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正如毛泽东所料,随后不久,国民党海军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包括驱逐舰、巡逻炮艇、登陆艇、补给艇等25艘舰船在南京江面起义;国民党海军第三机动舰队在彭楚才等人领导下,率领23艘舰艇在镇江江面起义;海防第一舰队旗舰"长治"号在长江口外暴动……他们与邓兆祥一起,成为组建新中国人民海军的骨干力量。(《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马祥林 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编辑制作: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