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希
春节过后,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点播量突破30亿次,累计盈利超亿元,播出该剧的视频网站也因该剧热播吸引新会员220万,获得4100万元收入。一直赔钱的网络剧赚了大钱,却也让业内人士担心,嗅到“钱途”的资本,对网络剧市场高度关注,这也很可能成为负担:越来越多的植入广告、按照收视热点设置的模式化剧情,这些传统电视剧曾经的遭遇,会不会发生在网络剧身上,并逐渐吞噬网络剧最初的创新与实验性,让这个年轻的产业沦为堆砌明星与商业利益的营销平台?
观众对“太子妃”脚踩火箭般一路“升职”看得不亦乐乎,震惊业内的却是这部网络剧的“升值”记——制片人介绍,《太子妃升职记》的投入为2000万元,也就是说每集的成本约60万元,这在国产网络剧投资中算中等偏上,但在动辄数百万元每集的传统电视市场只能算是“贫困”。能有过亿元的收入,其投资回报率之高令人咋舌。
网络剧如何创收? 最主流的途径是广告收入与付费会员制。除了片头的贴片广告外,网络剧年轻化、网络化的台词,加上短小的篇幅,十分适合品牌广告植入。去年,网络剧广告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2.56倍。一项近期发表的行业预估显示,到2018年,网络剧从版权、电影、游戏三方面变现的市场空间可达650亿元。去年国产票房前十的电影 《煎饼侠》,票房过亿元的影片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都是现有网络剧品牌的一次产品拓展。
大好“钱途”让网络剧成了圈内圈外的兵家必争之地,就连《北平无战事》这样的优质电视剧团队,也成为网络剧生产力量中的一支。不少出版、广告、游戏公司甚至电商,也大举进军网络剧市场。
但是,频繁的商业操作带来了财源,也撕裂了内容。其中,“有情节”的植入广告成为众矢之的。在某部刑侦题材网络剧中,女主角使用某品牌网络通讯平台与队友联络时,剧中花了大量篇幅将操作顺序一步步演示出来,被观众戏称为“零基础教程”;而在某部古装题材网络剧中,竟赫然出现了一个卖某品牌奶茶的铺子,而主角进入店铺,听身着古装的奶茶代言人拿着现代包装的奶茶,说一遍广告词,几乎成了每集的“情节”标配。事实上,广告植入不可避免,但必须有好的内容和良性的互动,以及更“软”的植入模式。但有制片人表示,对于急着赚钱的网络剧,资本玩家实在强势。到底要“财”还是要“才”,针对广告植入,制作团队与商务团队也常产生不同意见。
比起广告,不少网络剧“元老”更担忧的其实是资本逐利性对网络剧创意的伤害。一位第一批进入网络剧市场的年轻编剧坦言,自己之所以从传统电视行业转战网络剧市场,因为其给自己的创意提供了一个“实验性”的场地。而纵观第一批崛起的口碑网络剧,那股子敢于叫板被市场证明的定式思维的闯劲,是最吸引人的存在。有人将长达5分钟的移动长镜头移植到网络剧,成为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有人在影视剧艺术中大胆加入话剧形式,将一出旧事讲得余味十足;有人积极尝试在国内荧屏失语的“硬科幻”题材,在娱乐中尝试“烧脑”。
有些创意之前从未得到市场的验证,有可能永远不会像 《太子妃升职记》《万万没想到》 那样成为下一个爆点。因利而聚的资本,在尝到了甜头之后,是否还会愿意为网络剧的风格拓展和选题尝试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