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日前,全球少儿科普畅销书《神奇校车》新系列8册引进国内。这是一套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给学龄前儿童、小学生的课外自然科普读物,该系列出版30年来,全球范围共计销售3亿册,在中国也卖出近2800万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组傲人的数据,恰是国外少儿科普图书板块发育相对成熟的一面镜子。
从文字作者到插画师,每一页图文的背后,浸润着图书团队的“较真”。优质科普读物对于激活好奇心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出版人开始愈发关注,究竟怎么在每一个环节让“冷知识”变得有趣与准确兼得。可以说,自然科学读物创作本身,就是一道充分利用开放资源、再加以独立研究的“烧脑科学题”。
《神奇校车》新系列8册主题涉及生活中的大量物理常识、动物百科、天文地理知识。作为《神奇校车》中国出版方代表,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说,新系列每一本聚焦一个主题,能够出炉离不开大量扎实的“功课”。《神奇校车》文字作者乔安娜曾对媒体表示:“创作一本《神奇校车》约要1年左右,前6个月用来阅读、拜访专家和查找资料,后6个月用来写作。创作过程中大概要阅读50到100本书。”她说自己生命中最爱的事情,就是研究好玩的东西,并清晰地呈现给孩子们,引导他们细致观察生活。
为了让图画尽可能逼真、故事尽量生动,图书团队前期开展大量实地调研。比如解读蜂巢,他们就专门跑去养蜂场,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掰开蜂巢,仔细观察里面的结构,看蜜蜂怎么分工,哪里储存蜂蜜等。而系列中《海底探险》的插画师,为了画这本书,跑了5家水族馆。
创作科普读物时,怎么让抽象概念或艰深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联手众多科学家编撰的《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日前出版。通过30段珍稀天文纪录片视频与多媒体呈现,小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与画面中的航天员对话。这本书还邀请孩子提问,集结一批天文专家作答,描述出宇宙的种种奇观与桩桩趣事。
当读者从书中体会到,科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和公式,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知识与创意便转化为一次次趣味无穷的体验。波兰插画家伊娃娜在创作《有麻烦了! 》《会思考的铅笔》时,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哲学或科学命题,化作富有童趣的图画。人如何协调处理自我潜意识与社会评价?遇到外界干扰时,人的心理转变是怎么层层递进并做出应对? 这些话题都被绘制成寓言故事。上海99读书人引进《万物的秘密》系列丛书,由海洋学女博士组织一批有专业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家,联手法国当代艺术家,讲解小水滴、鸟类迁徙、发怒的火山等主题,既专业又有人文味道。
一些知名的世界少儿科普图书在设计上作出大胆探索,力求严谨与有趣兼得。耕林童书馆引进的科普手工书《最全最酷的交通工具》不断重印,揭秘了海、陆、空多种交通工具的运转秘密,设计出60余个活页、转轴、拉杆和轮转等创意读法,帮助小朋友近距离直观感受机械操作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