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临川四梦”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以老中青三代演员合演的《牡丹亭》收官,呈现昆曲艺术薪火相传的格局。黎安与罗晨雪分饰柳梦梅与杜丽娘。(上昆供图)
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展演活动正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上海昆剧团打头阵,一次演齐“临川四梦”,成为戏曲界内外热议的文化现象。连续4天演出均近满座,最后一场三代演员合演的《牡丹亭》 更是火爆,蔡正仁、梁谷音两位老艺术家一上台,就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叫好。剧情推进中,台下鸦雀无声。中场休息其间,观众自发三三两两热烈地探讨起来。
如此火爆的票房成绩令人振奋,如此专业的观演氛围令人感动。不过经历过“临川四梦”在广州大剧院1700座场场爆满之后,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只嫌1000个座位出头的剧场还不够大,演出的场次还不够多。今年的“四梦”还没做完,新一轮的“造梦”计划已提上日程。不像过去那样唯“牡丹”独领风骚,很多演出商放下对 《邯郸记》 《南柯梦记》80后、90后演员的顾虑,一定要“四梦”完完整整再来一遍。经历过昆曲演出市场“寒冬岁月”的蔡正仁感慨:“现在是昆曲演出的大好时光,看到台上台下年轻的面孔,我相信这样的好时光会一直延续下去!”
昨天,由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昆曲“临川四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上海昆剧团此次“临川四梦”的成功演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整旧如旧”更受年轻人青睐
“记得以前有次看戏曲演出,演员谢幕时台下的观众喊:‘祝我们的演员健康长寿,一直演下去!’台上的老艺术家也回应祝福:‘希望我们的观众长命百岁,一直看下去!’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这只是美好的祝福。”在昨天的“临川四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说,剧种要发展,要有演员和观众一代代的传承。在上昆“临川四梦”4场演出的现场,他欣喜地发现,像自己这样的白发观众已成了“少数派”。
而黑头发的“多数派”,并没有把看昆曲当作“赶时髦”,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丝毫不亚于资深戏迷。很多观众事先读完汤显祖剧作原著,穿着中式服装,带着“仪式感”来看戏。翻看微博,有网友对 《南柯梦记》 中的淳于棼“怜其落魄感其痴情”,感慨“普天梦南柯人似蝼蚁”;有人由 《紫钗记》 黄衫客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联想到李靖与红拂女爱情路上的虬髯客。
“整旧如旧”,也应是昆曲传承的当务之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说,如今已经不需要把非昆曲的东西掺进来吸引年轻观众了,越精致越传统越昆曲,越容易受到他们的喜爱和认可。“《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个纪录片在网上很火,从俞振飞、言慧珠整理元杂剧排演 《墙头马上》,到蔡正仁等昆大班老艺术家搬演 《长生殿》,再到如今‘四梦’中的《紫钗记》 《邯郸记》,把仅存的几出折子扩演、捏合成完成的作品,都是在修昆曲的‘文物’。”
“四梦”完整演出带来文化自信
这一次,上昆以汤翁晚年写就的最后一梦 《邯郸记》 开幕,让很多观众想不到,就连 《邯郸记》 主演、首次挑梁昆曲大戏的的京剧演员蓝天也又惊又喜,毕竟这样一个亮相的机会,可是“400年才一次”。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介绍说:“这一次我们更多地考虑到连看4场,完整欣赏‘四梦’的观众。从剧情节奏上来说,《邯郸记》 和 《南柯梦记》 剧情荒诞不经,节奏推进相对较快,而 《紫钗记》 和 《牡丹亭》 则是典型的爱情戏,故事相对慢,情感更细腻,所以我们穿插上演,一快一慢,有张有弛。”
多年前,白先勇以青春版 《牡丹亭》 让昆曲为更多年轻人所熟知,而不少昆曲院团也选择该剧进校园普及。如今新一代观众逐渐成熟,适时推出“四梦”不只是向汤翁的致敬,也是新一代已经成长、成熟的观众群体的文化需求。
如何演好“四梦”,谷好好认为:“接下来不仅可以在各地调整‘四梦’演出顺序,还可以调整每场戏的演出阵容。90后演员挑梁是‘青春版’,青年演员与老艺术家搭档凸显传承,集中几代演员合演就是‘全家福’,甚至每一梦上演哪几折也可以调整,由此变化出许多模式,带给观众新鲜感。”最近一个月,上昆团队在广州、深圳、香港各地跑,谷好好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恍惚一下———今天自己在哪儿,北京演出一结束,演职人员又分出一批前往山东……
正是人才队伍多年的构架和剧目传承积累,与新一代观众群体的成长壮大,给了昆曲人文化自信和底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昨天在研讨会上说:“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方式,它能深入观众心灵,获取思想启示和精神美感,从而增长文化竞争环境中的耐力和在时代风云变化中的精神定力。现在重现‘临川四梦’的魅力,就是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坚守文化自信的选择,让我们的戏曲传统薪火相传,焕发新生。”这四梦盛景,撩人春色,还将继续。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