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用耳倾听、用心倾诉”照例是2017上海广播节的主题。但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耳朵是声音媒体唯一的触达点吗?这个问题,来自全国以及大洋彼岸的广播人用实例作答———除了听见,声音媒体还能被看见、被触摸到,以全方位手段传播社会正能量。
昨天上午,2017上海广播节在广播大厦拉开帷幕。开幕式现场,“东方畅想”公益之声展播演示了声音媒体的多种打开方式。
江苏广播电视总会推荐的《遇见》始于一次“看见”。今年6月的一天,早高峰时段,江苏新闻广播的记者在南京地铁站里看见了一群农民工兄弟。他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蹲在墙角。整整两个小时,地铁一列列抵达,又一列列发车,这群农民工始终静默着,似乎在等待什么。原来,他们生怕自己携带的随身行李会挤占了其他乘客的空间,宁愿默默等候,直到早高峰过去。他们一行十人,已买好了中午11点返乡的车票,但直到9点15分,这群“把空间留给上班族”的农民工兄弟,才迟迟搭上了地铁。这般朴实的善意被制成图文呈现在微博上,视频呈现在微信里,当然,还有通过广播节目传遍江苏乃至全国。
这样一则案例分享获得了“东方畅想”公益之声展播的金奖,同时也给广播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加速转型的媒体环境中更好地担负起主流媒体的职责。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认为,全行业出现的新节目、
新产品、新服务,汇聚的是不断迭代的产业新科技、新模式、新样态,但不变的应是广播媒体服务大局,聚焦国家、社会、人民的具体实践。
再来看看另两部获得展播金奖的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播不在家———主播王艺体验高原公路养护》 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了高原公路养护工的故事;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的 《公益歌曲:绿色小清新》则用创新的表达方式,传播了绿色发展理念。这些好创意、好作品同样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加速发展,对于媒体人而言,变数是技术手段、表现方式,恒定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次“东方畅想”公益之声展播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400多家电台的700多件参赛作品,涵盖新闻纪实、广播剧、相声、说唱、脱口秀等多种表现形式。美国中文电台 《改变人生的中国之旅———美国中学生的跨洋之约》、广东广播电视台《更好的教育》等10部作品获得银奖,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匠心传世》、扬州广播电视台《小鸟用翅膀为生态投了票》等20部作品获得铜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爱目行动”公益项目宣传片》、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超越自我,梦想因爱国而澎湃———郭川》、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做个幸福的抬头族》获得阿基米德最具人气奖。
广播节持续四天,九大主体活动还包括“东方畅想”2017阿基米德声音盛典、“自然的馈赠”2017大型精准扶贫行动高峰论坛暨第三届阿基米德新媒体高峰论坛、《市民与社会》 高峰论坛、“九州百戏·绝活儿”全国戏曲绝技展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