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婷)《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日前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首发。该书收录的400余种文献上起明朝中叶、下至清朝末年,全面梳理了利玛窦来华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从1582年8月初抵澳门,到1610年5月病逝北京,在中国的28年岁月里,他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遗产。他用中文撰述的论著和译作,使中国人开始接触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化;他用西文记叙中国印象和在华经历的书信、回忆录,以及用拉丁文翻译的 《四书》,也使欧洲人初步了解传统正在起变化的中国文化。
据透露,关于利玛窦的研究,从1615年金尼阁根据《利玛窦日记》编纂《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算起,迄今已逾400年。其间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顶尖研究专家,出版了一批利玛窦研究的优秀著作,有关利玛窦研究的各种论文发表了不下万种。此次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开创性地将现已公布和翻译的意大利文及其他西文的利玛窦资料与所辑录的利玛窦中文资料融汇比证,让人们从中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利玛窦及利玛窦时代。
全书共分“碑传”“序跋”“公牍”“述论”“诗柬”“杂纂”六卷,内容主要涉及利玛窦的生平介绍、在华活动、著述思想及中国社会的反响与评价。该书所收录的史料,来自全球各大图书馆、各种数据库及各地方私人藏书中的400余种文献。对于利玛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作者汤开建作了严谨考证,包括文献版本、史实及一些与目前学术界不同的看法。同时,该书还收录学术界关于利玛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如刘承范的《利玛传》,徐时进的《鸠兹集》,王同轨的《耳谈类增》,利玛窦、徐光启的《开成纪要》,周献臣的《莺林外编》,朱怀吾的《昭代纪略》,魏渠斌的《药房偶记》,应撝谦的《天主论》,刘凝的《天学集解》等,弥足珍贵。
业界专家指出,《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的出版,弥补了利玛窦相关文献搜集和整理之不足,为研究者提供众多珍稀的文献材料,对方兴未艾的“利学”研究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