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机游戏“旅行青蛙”在中国意外走红,连续多日登上中国区App Store免费下载榜第一名。“旅行青蛙”成为微博超级话题后,阅读量已超7亿,更有不少玩家亲昵地称它为“蛙儿子”,发布了不少调侃的段子和p图。
这款游戏模式和20年前街头小摊上的“电子宠物”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这款貌似低科技的游戏能那么火?
分享的平台、玩家的群体、收费模式的变化,促成了这款披着复古外衣的游戏的一次创新。
尽管业界预言这款旅行青蛙和当下的“跳一跳”等游戏一样,并不会火多久,等到人们的好奇心翻篇之后,立刻会有新的游戏将其取代。但是,作为一个一夜爆红的案例,依旧值得我们看看想想这款青蛙为何蹦跶得如此欢乐。
省心放养,高度“佛系”
迎合了当下许多人的社交方式——我抓取了流行的热词,刷到即可。
很多人都好奇它为何突然大火。有媒体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游戏玩法堪称当下的一股清流。“家长”们要做的只是等蛙回家和收集能当“钱”用的三叶草,“儿子”只占用很少的碎片时间放养,可以说是非常省心了。
这类游戏在日本被称为“放置类”游戏,用户即使将它放在一边不管,游戏也会自动运行下去。正如青蛙旅行和回家的节奏都不受用户控制,“说走就走”,在家的生活也总是一言不发地写信、看书、吃饭、做手工,并不和“家长”说话,无需耗费太多时间关心。
游戏开发商对“旅行青蛙”在中国的流行非常意外,因为这款游戏在日本一直是下载排名在五十名之外的普通手游,没想到在中国却意外受欢迎,而且该游戏至今仍未开发出中文译版,大多数人还需连蒙带猜,克服语言的障碍。
▲猫咪庭院
该开发商此前也有一款游戏“猫咪庭院”在中国小范围流行,去年7月下载量一度突破了1900万。“猫咪庭院”同样主打简单的玩法和温馨“治愈”的画风,但主要吸引的是爱猫人士,并没有“旅行青蛙”如此普遍广泛的玩家群体。有网友分析,猫咪庭院喂猫逗猫的玩法更“复杂、好玩”,但是“猫吃完猫粮玩完玩具就走了,永远不属于你”,而蛙出去旅行还“惦记着你给你寄照片带礼物”,顿时牵起了无数“老母亲”的心。
不少人在这只蛙身上找到了孤独的自己,排遣内心隐约的困苦和压力:“把老妈在家念叨自己的话移植到我的蛙上,压力转移,完美”。现实中,无论旅游交友还是结婚生子,都需要承担越来越高昂的成本,而把“蛙”当儿子看他四处旅行,能一定程度上填补内心的寂寞与空虚,又无需承担现实中的风险和责任。
满足部分需求,玩家又能进行自我控制,许多人因此说这款游戏高度“佛系”:“蛙是否出门旅行、出门后什么时候回来均不确定,带回的珍品、特产和相片也是随缘的。”“看着可爱的蛙心情很好,平时工作也很忙,感觉这种佛系随缘的游戏还是挺适合我的。”
无法逃脱的社交期待焦虑?
不跟着热点走,就没有了谈资和话题。没有了虚拟游戏,就没有了现实朋友
但更多人“跟风”玩游戏,其实和“治愈”“佛系”无关,恰恰相反,是出于多种焦虑。
自从“旅行青蛙”成为朋友圈刷屏日常,不养蛙截图发照片似乎就丧失了交流的话题。一位00后玩家称:“玩青蛙游戏是不想脱离大众话题。”
社交属性甚至延伸到了实际生活中,出门聚餐都会有朋友直接调侃:“既然我们都养蛙了,以后就别点干锅蛙了吧”。当朋友们都在谈论这只蛙时,不能参与进来,似乎无形之中就被边缘化了。
▲网友整理的攻略
其次,即便是如此“佛性”的蛙,许多人还是脱离不了“养儿”一样的攀比心理:最先“养蛙”的玩家写出自己的试玩攻略,炫耀自己领朋友圈风气之先;后进场的玩家炫耀自己通过“肝”或“氪金”,获得了其他人鲜少得到的道具和明信片;最后是创作各类衍生段子炫耀自己幽默的“阿妈”们:带不同朋友去同一个地方的蛙被认为是念旧的孩子,经常不回家的“蛙儿子”则被怀疑“认了野妈”。又如在发回和小仓鼠、小蝴蝶等伙伴的明信片,“家长”还要在朋友圈脑补“儿子”的各种爱情故事……
网络媒体中,营销号和段子手们更“脑洞大开”,争奇斗艳,开发了更多话题甚至传播谣言,以舒缓自己的“业绩”焦虑:贫穷的蛙会被车碾死,引发一片恐慌;蛙在“大型特产盗窃案”中被捕,只因“妈妈”出门只给口粮没放钱,但要带特产回家;“旅行青蛙”其实是一款“生育意愿测试器”;更有大量强行植入游戏绘画场景的广告……
▲消防部门的微博号也借机教大家识别“蛙儿子”家中的“消防隐患”。
一款孤独的“佛系”游戏走到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焦虑”的狂欢,最初的养蛙“家长”们大概也始料未及。
编辑制作:吴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