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极之恋》将触角探至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
无数的碎冰、汹涌的海浪、巨大的冰山、无尽的严寒、短缺的食物——光是在冬天想一想这个场景,就浑身鸡皮疙瘩、忍不住颤栗。正在热映的电影《南极之恋》,把观众的视线再度拉到世界尽头——演员赵又廷、杨子姗饰演了一对毫无共同语言的男女,如何在南极腹地无人区冒险生存75天。极度酷寒、没有物质供应、随处都是绝境,活下去已经变成每一天的最大愿望。
事实上,追溯到18世纪70年代,几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科学家、官员、商人、冒险家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拉雪橇的狗累坏了渐渐失去力气,成了其他犬群的食物;多天被孤立在浮冰上等待队友救援;帐篷被风雪撕扯成了布带……这些都还不是最绝望的时刻。
今天,我们将镜头聚焦到1914年8月至1916年8月那段时光,在欧洲战争的阴影下,由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带领的一群经验丰富的探险家首次横穿了南极大陆,成为了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的队伍。虽然他们没有抵达南极点,但仍被视为英雄。
在通讯断绝、食物耗尽、气温零下57℃的恶劣环境下,沙克尔顿激励队员奋力求生保持士气,以强大的精神意志,带领全部队员成功脱险。
▲等待救援的船员看到沙克尔顿归来,仿佛看到了奇迹
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的典范。探险出发之前,沙克尔顿作了周密准备,确保了资金、人员、物资一一到位。他从5000名应征者中挑选的队员,有气象学家、艺术家、仓库管理员、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外科医生、摄影师,还有专业的大副、二副、水手等。最终挑出的69只狗,也都是能够适应南极气候的纽芬兰犬、圣伯纳犬、爱斯基摩犬、猎狼犬和狼的杂交后代,皮毛相当浓密。
探险队的船名叫“忍耐号”,来自沙克尔顿的家训“忍耐致胜”。“忍耐号”装载了大量物资,算下来能够为全部28名探险队员和69只狗提供生存保障。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威德尔海,沙克尔顿和探险队经历了第一次重大考验:由于浮冰范围太大,船只寸步难行,变成了他们的越冬基地。
“对于一个海员来说,他的船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漂浮的家园,我在忍耐号上倾注了所有的雄心壮志、热切期盼与渴望。现在,船正扭曲呻吟着,船身的木料不断开裂,伤口逐渐张大,它的职业生涯才刚开始不久,却要慢慢放弃自己有灵性的生命……”随着冰原逐渐变厚,死神笼罩在周围。最终,“忍耐号”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被冰原吞噬,船上28名探险家孤立在浮冰上。
沙克尔顿爵士如何率领团队与天气、地势和命运顽强抗争?
我们梳理了一份“南极”书单,经出版方授权节选了部分书摘。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寒冬,但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却一直热气腾腾……
▲《南极:“忍耐号”历险记》描述极地探险的英雄时代
书中写道,沙克尔顿爵士所率领的探险团队在象岛期间,滞留在一个被高山包围的狭窄海滩上,他们只能趁着短暂的晴空时分看到一点微薄的阳光。在大多数日子里,风中充满了从相邻的高地吹来的飘雪。有队员在日记中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唯一愉快的片刻就是做饭的时候,浓烈但令人垂涎的烧企鹅肉排的香味会遍布屋子。四处都悬挂着等待晾干的油腻衣服,爬行时要从这样奇怪的集合中通过,就像在孵化器里的一只鸡似的。
我们的帐篷帆布墙透进的光线,可能会和一个封闭的天窗中漏下的光差不多。令人震惊的是我们竟然已经习惯了种种不便,至少容忍了在不久之前还颇为反感的习惯。
我们没有叉子,但每个人都有一把鞘刀和勺子,在许多情况下,勺子已被作为一个盒盖。刀子则用途多多。依靠它,我们可以杀死海豹和企鹅,将它们剥皮和切碎,将肥脂切成燃料的条状,还可以非常仔细地刮去我们小屋墙壁上的雪,然后随手在油乎乎的企鹅皮上擦擦,再用它来吃饭。
我们已经像爱斯基摩人一样,对自己身上的污垢和灰尘不管不顾。自从我们近10个月前离开了船后,我们一直无法洗澡。一方面我们没有香皂或毛巾,只有生活必需品被带了上来;其次,就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的燃料供应也只够融化饮用的冰块。自从我们近10个月前离开了船后,我们一直无法洗澡。一方面我们没有香皂或毛巾,只有生活必需品被带了上来;其次,就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的燃料供应也只够融化饮用的冰块。。我们不能吮吸冰块来缓解口渴,因为在这样低温下,冰会使嘴唇开裂、舌头起泡。尽管如此,大家都非常乐观。
▲“极地探险家自述丛书”《南极探险记》
1910年8月9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同伴们乘探险船“弗拉姆”号从挪威启航,他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弗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于10月19日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这本书讲述了阿蒙森最终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的故事。
▲《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首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可歌可泣南极探险史
作者遍查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图书馆、博物馆,梳理翔实的史料,呈现了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探险、科考及地缘政治史。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1988年他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极地重生:沙克尔顿南极史诗之旅》绘本
图画书《极地重生》是为沙克尔顿南极探险100周年纪念而作。这次人类史上传奇的极地探险是一次永载史册的坚忍探险,也是一场绝境重生的励志传奇。它荣获了2014年《纽约时报》最佳儿童图画书、2014年《华尔街日报》最佳童书、2015年凯特格林纳威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延伸阅读】(经作者授权,书评转发如下)
为什么这本书如巨大冰晶般熠熠生辉
文 | 尹珊珊 (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影评人)
前不久,我在智利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一个小城书店里,看到了《south》的西班牙文版,拿出手机来随手翻了翻亚马逊,震惊!《south》竟然已经有了中文版!回到北京之后第一时间不是睡觉,而是再度在疲惫的时刻读这本书。
《south》中文译名是《南极:“忍耐号”历险记》,更惊喜的是,它是商务印书馆出品——真是了不起的出版社。
读书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所以将它当做我的年度书,是因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真实故事top3之一。它完全真实,跌宕起伏,你将在里面看到永生难忘的人物,获得莫大的勇气和启示。
在开往合恩角的船上,我们飘荡在大洋里的时候,会聚集在一个小房间里看幻灯片和纪录片,船员们有研究冰川的、研究南美少数民族文化史的,会给有兴趣的乘客上课,而有一天放映的是关于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故事,片子大概一小时,画质很差,但结束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默默哭泣,用衣袖和纸巾擦去满脸的泪水。
《south》是沙克尔顿记述的首次横跨南极的探险,期间经历了什么,需要你自己去阅读和感受——沙克尔顿不是文学家,他的记录克制、准确、却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他对所有的景观和经历的描述,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中:恶劣的天气,绝望的境遇,最大的忍耐和勇气……这一切并非虚构,也不是脆弱的无病呻吟和矫饰。看他述说每一个船员的性格与所作所为,包括他自己,即使一个读者对人类总体轻蔑如我,也不得不赞叹,这世界上还是有伟大高贵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我从年头就开始想写,但始终无法动笔,因为书太伟大,而我的心情又太激动,仿佛自己的语汇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寻找救援的小艇
在历险中,由于大船损毁,所有人不得不分成两组,一组留在原地等待救援,另一组乘坐一艘无动力小艇前往1300公里之外求助,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能够找到援助,也没有人知道等待救援的人是否能活下去,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绝望得一塌糊涂。
沙克尔顿历经我们无法想象的困苦,登陆后还要越过冰川、翻过几座雪山,终于来到有人的地方,当他敲开门问对方:你认识我吗?我是沙克尔顿。全世界的人都以为他们已经死了,索尔利先生说:进来吧,进来吧。他转身的时候开始用手擦眼泪。
后来有人重走那段路,他们穿着最精良的装备、在最好的天气里都远远无法在沙克尔顿的时间内完成,他们感慨:“太不可思议。”而沙克尔顿彼时几乎一无所有,天气极其恶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无人知晓。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远征探险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我毫不怀疑,上帝一直在指引着我们,在南乔治亚岛的无名山脉和冰川上那36小时漫长而费力的行军期间,我时常觉得同行的是四个人,而不是三个。当时我什么都没有和同伴说,但后来沃斯利告诉我,“老大,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行路的时候有另一个人跟着我们。”克林也承认有同样的感受。想要试图描述这样无形的东西,大家深感“人类言辞的匮乏,凡人话语的粗陋”。
在沙克尔顿终于看到人类曙光的时候,他说:我们曾经遭受痛苦,忍饥挨饿,并终究取得了胜利,我们已经获得了人类纯粹的灵魂。每次看到此处就觉得手在颤抖。
我着迷于精美的虚构故事,更爱读这类朴素却真实的记录,因为他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是准确的,没有任何可以删掉的废话。如果想要继续体验阅读的美,就需要从语言疲劳中恢复耳目一新的感觉,把我们从欲望的深井中打捞出来。它描述了我此生都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想象的生活,宁静、肃杀、如巨大的冰晶一般熠熠生辉。
▲“忍耐号”全体船员合影
你一旦读过之后,就很难说服自己“我还是原来的我”。《南极“忍耐号”历险记》这本书我打满分,我相信它也会带给你勇气和改变,不是撒fufu的励志,而是一种“你是带着屠杀地球人目的来的外星人,但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就决定放人类一条生路”的感觉。
编辑制作: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均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