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古代战争的想象常常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又难免被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忽悠。近年来,以魏晋南北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收视走高,如《琅琊榜》《军事联盟》等等,公众在追剧的同时,难免产生兴趣和好奇:影视剧中有几分真几分假?真实的历史情况是如何呢?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作为一部专门研究战争,尤其是战争中战术细节的著作,《南北战争三百年》一书被评为“近些年来出现的各种军事史著作中最有功力的一部。”不仅在浩瀚史料中复原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书中提到并解答了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例如,晋伐吴统一之战受到晋朝内部多方面的反对,险些功亏一篑;刘裕北伐的过程中,实际上一些重大的战役竟是意外军事行动;在隋灭陈之战后,杨坚与杨广对将领的功过判断截然相反……欲知这些问题究竟为何,且看本书详细分解。
精彩书摘
违背部署擅自进军也能立下大功?刘裕北伐中的意外
比肩魏武的“南朝第一帝”刘裕的北伐是南朝军事史上少有的辉煌时刻。一举攻南燕、后秦,震动中原。但灭后秦却是将领违反部署,超出计划的擅自进军所为。或许没有这一“意外”事件,北伐本不会有如此的成果?
完全超出计划的伐秦第二阶段战况
在义熙十二年冬,泗黄航道和汴水航道都未能开通,刘裕主力舰队依旧停泊在彭城。从义熙十三年(417 年)正月开始,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三将违反部署,擅自向关中进军。从这时开始,战事进入第二阶段—与原规划不同的第二阶段。最关键之处就是刘裕主力未能与前锋诸军汇合,双方都各自为战。下面对这一阶段战事进行简要梳理。
三将擅自西征:义熙十二年底,晋军刚刚进占河南之后,后秦内部发生动荡和内战,到义熙十三年正月,叛乱被扑灭。此时,河南的晋军将领看到后秦受叛乱削弱,不愿坐失时机,遂不顾刘裕部署,主动向西发起攻击。最先擅自西进的是王镇恶。他从洛阳出发,循洛水西上宜阳,从南方迂回占领渑池,然后向潼关进军。檀道济、沈林子看王镇恶投入战斗,不甘灭秦之功被其独占,也率部西进。到达陕县(今三门峡市)后,檀、沈认为秦军重兵在潼关阻击王镇恶,黄河北刘裕水军入河:同在义熙十三(417 年)年正月,王仲德部终于开通泗黄航道,而汴水航道一直未能开通。刘裕舰队只得溯泗水而上,准备入黄河开赴洛阳。这条航道比汴水迂回,且要经过魏军在北岸严密设防的河段,并非首选,但在石门开通遥遥无期,三将已经擅自西征的情况下,刘裕只能做此选择。
刘裕舰队在泗水—济水航道中行驶两个月后,方于义熙十三年三月进入黄河,靠士兵纤绳拖曳逆黄河激流而上,前进十分缓慢。北魏军队在黄河北岸严密监视,晋军舰船因风波漂流至北岸者,都被魏军杀死劫掠。刘裕遂遣朱超石、胡藩等在北岸登陆,与魏军骑兵展开激战。晋军采用抗击南燕骑兵的战术,用辎重车辆联结为长墙与北魏骑兵激战。此役重创魏军,使其不再敢骚扰晋军舰队西进。
前线的补给危机(正月至四月):在刘裕先期部署中,要求王镇恶等前锋将领必须等到主力舰队行至洛阳,再一同进攻关中。这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后勤保障,因为只有主力舰队才能为陆地诸军提供足够的粮秣供应。当王、檀、沈三将擅自西进之后,军粮供应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占领的河南地区人少地贫,资源有限,且与潼关战场之间隔着崎岖的豫西山地,难以通过陆路向战场运送军粮。而王、檀、沈三将没有舰队,也无法利用黄河航道从后方运粮。所以从开始西征后的三个多月时间内,三将只能靠与秦军作战缴获粮食,以及从战场附近的民户中征集。这数月恰是没有任何作物收获的青黄不接之时,前线晋军的处境极为窘迫。
王镇恶在西进途中比较注意接管后秦郡县组织,以便筹措粮秣。他本是关中人,又曾“流寓崤、渑之间。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熟悉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所以进军作战、筹措粮饷都比较顺利。攻占渑池县之后,他任命故人李方为县令。随后,他的军队又俘获秦弘农太守尹雅,王镇恶命尹雅继续任职,使其为晋军提供补给。
沈林子、檀道济所部从洛阳西进之初,是渡过黄河在北岸作战。这里刚经过后秦内乱的洗劫,加之晋军进入陌生环境,难以得到百姓支持,所以只能靠缴获敌军兵粮。“时伪建威将军、河北太守薛帛先据解县,林子至,驰往袭之,帛弃军奔关中,林子收其兵粮。”沈、檀攻蒲坂不克,又转而渡河与王镇恶部合兵,一起进攻潼关。这使前线晋军兵力集中,粮食更难以为继。
后秦调集数倍于晋军的军队固守潼关,使其难以前进。此时已至三月,后方的刘裕舰队已从泗水驶入黄河,三将派人到下游求援,希望从速为前方提供粮援。此时主力舰队正在与北岸魏军苦战,因此刘裕对三将擅自西进十分不满,他打开战舰的窗户,指着北岸的魏军对信使说:“我语令勿进,而轻佻深入。岸上如此,何由得遣军?”
后秦军统帅姚绍也了解晋军的困难,他指挥秦军占据险阻地段,深沟高垒限制晋军的行动,使其逐渐陷入饥荒。得知后援无望,王镇恶遂留沈、檀与秦军相持,自己到战线之后的弘农郡筹措军粮,甚至深入僻远的豫西深山之中。王镇恶四处征粮之时,前线晋军一度发生动摇,有人甚至主张撤退回洛阳,与主力舰队汇合后再做打算。此议被沈林子否决,为解除姚绍军队的围困,他率部冲击秦军营垒,缴获了一些粮食。随着王镇恶征集的粮食逐渐运到,前方晋军才免于断粮崩溃。
四月,刘裕舰队驶出了北魏军队威胁之下的河段,与潼关战场建立联系,主力舰队调出部分战舰和军队增援前方,去年负责开通泗黄航道的严纲、竺灵秀所部受命乘舰船溯黄河而上,为潼关运送兵力和粮食。而前线的战斗也在围绕补给线进行。姚绍先派出姚赞所部绕出沈林子等后方,试图切断黄河航道,但这支秦军尚未修筑好营栅,就被沈林子击溃。三万秦军与晋军争夺黄河航道,又被沈林子击败。严纲、竺灵秀率领的分遣舰队此时驶抵潼关战场,晋军才获得来自主力部队的粮援。不久,秦军前方统帅姚绍病死,姚赞继任。
四月至八月战事:刘裕主力舰队于四月驶入洛阳,停留至七月。他试图找出绕过潼关,迂回至关中的途经。一方面,他命令荆襄和汉中一带的部队,翻越秦岭进军关中。其中沈田子、傅弘之所部从当初桓温伐秦的武关蓝田路线前往关中。这支晋军数量较少,沈田子所部不过千人。另一方面,刘裕派参军戴延之率一支小船队溯洛水而上,探查洛水上游能否通入关中。戴延之等在深山中穿行数百里,最终发现水道不能通向关中,无功而返。
到了七月,刘裕得知开辟洛水航道无望,遂率舰队驶出洛阳,前往潼关。他还密令潼关前线的沈林子率万余兵力向西南方迂回,秘密翻越秦岭接应沈田子所部。
已在潼关苦战半年的王镇恶也在寻求攻入关中之策。他决心从黄河中行船入渭水,绕过潼关的秦军驶向长安。他为此带部下“伐木为舟”,制作吃水较浅的“蒙冲小舰,行船者悉在舰内”,可冒着矢石逆流而进。“羌见舰溯渭而进,舰外不见有乘行船人,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惋,咸谓为神。”趁七月雨季,渭河涨水之机,王镇恶所部乘船而上,驶向长安。潼关秦军只能在岸上徒步追赶。
八月初,当王镇恶军航行于渭水之上时,沈田子、傅弘之军抵达蓝田。此时沈林子部尚未赶到,秦帝姚泓带数万军队前往阻拦,但被沈田子部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击溃,姚泓逃回长安。此时刘裕舰队也抵达潼关。秦前线的姚赞等守军放弃阵地,一路向西逃奔,希望在王镇恶舰队之前赶回长安。刘裕晋军主力紧追其后入关,潼关天险被完全突破。
八月二十三日(壬戌)清晨,王镇恶水师进抵长安郊外,士兵弃舟登岸,与数万秦兵列阵决战,秦军再度被击败。王镇恶乘胜占领长安。姚赞等秦军赶到后,见都城已经沦陷,纷纷瓦解溃散。数日后,逃亡在外的姚泓向晋军投降,后秦灭亡,晋军全部占领关中地区。
刘裕伐秦之战,是在不适合南方军队的地理环境和季节里,对后秦和北魏同时进行战斗,历时一年终于攻灭了后秦政权。按照刘裕的计划,此后晋军将对北魏展开进攻,重新统一中国。但因为主持后方政务的刘穆之病死,刘裕主力匆忙返回江南,关中被赫连勃勃攻占,不久刘裕去世,南方对北攻势遂陷于沉寂。但从战略运用角度看,此次战争仍可视为南军北伐作战的巅峰之作。
伐秦之战中,檀道济、沈林子、王镇恶诸将不顾事先部署,不等主力赶到就急于西进,堪称积极进攻的典范。这是经过近二十年战争洗礼形成的刘裕军人集团的典型风格,它是对东晋士族萎靡、怯懦政治风气的彻底逆转。刘裕从399 年的天师道内战时从军,连续多年厮杀在战场第一线,“征伐屡被伤,通中者数矣”。他不仅本人从不畏战,治军也以严厉著称,对贪生怕死者毫不留情。410 年对卢循天师道军作战时,军官徐赤特违令出战失败,使得建康一度危急。刘裕亲率部队堵住缺口,临战“出列陈于南塘。以赤特违处分,斩之”。在对天师道军追击过程中,双方舰队会战于雷池江面,面对敌优势舰队,“右军参军庾乐生乘舰不进,斩而徇之,于是众军并踊腾争先”。刘裕军征讨荆州的司马休之势力时,敌据江岸峭壁固守,刘裕舰队无法靠岸,刘裕命胡藩所部强行登陆:
……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胡)藩令上,藩有疑色,高祖奋怒,命左右录来,欲斩之。藩不受命,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
刘裕麾下的将领大都是在镇压天师道、攻灭桓玄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以其敢打敢拼、不计后果的凌厉作风,一洗百年士族政治的萎靡颓唐风气。东晋偏安江左近百年来,军权由士族门阀把持,这些士族大都怯懦,贪生怕死,且视军队为家族私产,拥兵自重,不愿在恢复中原上耗费实力,所以桓温、殷浩等人的一次次“北伐”都归于失败。而刘裕集团在短短二十年间,连续攻灭了孙恩卢循天师道军、桓玄朝廷、谯纵政权、南燕政权、后秦政权,在内部铲除了刘毅、司马休之等离心势力,其军事成就堪称三百年间南方政权的顶峰。刘裕死后诸将凋零,对北方的军事优势未能维持,但使南朝政治回归专制皇权,是其对历史的影响。
▲《南北战争三百年》,李硕 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年2月
编辑制作:李思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