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巴金先生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更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家》多次被改编为话剧、影视剧,现在《家》又多了音乐剧电影版本。历经六年打磨,中央戏剧学院的首部原创音乐剧电影《家》昨起在全国院线上映,15日下午巴金故居、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主办了上海首映会。
今年正值《家》单行本出版85周年,音乐剧电影《家》上演全新的经典演绎方式。《家》是巴金先生代表作之一,是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开篇之作。作品描写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封建大家庭的兴衰以及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和瑞珏、梅芬、鸣凤等主人公的不同命运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旧的婚姻制度对年轻人的桎梏与残害。
▲演员孙道临曾在电影《家》中扮演觉新,张瑞芳扮演瑞珏
《家》的价值和魅力已得到时间和空间的检验,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1940年、1941年,《家》曾先后被吴天和曹禺改编为同名话剧,此后屡屡被改编为各剧种戏剧作品不断上演;1941年、1953年、1956年、1957年四次被改编为电影作品登上大银幕,200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但改编为音乐剧电影则是第一次。刚落幕的第八届迈阿密美洲电影节暨金灯塔电影节华语电影峰会上,原创音乐剧电影《家》获华语电影最高奖“最佳原创音乐剧电影奖”。
在业内看来,改编为音乐剧电影,对主创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音乐剧电影并不是简单直接地将舞台音乐剧录制下来,而需结合电影独有的拍摄手法、选取合适的场景拍摄、配合音乐的节奏剪辑,做出舞台冲击、音乐魅力、演员表演等元素完美融合的精品。主创团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对原小说的情节、场面、人物、话语等进行了裁剪、加工、提炼、重塑,用当代眼光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诠释。
一部音乐剧,关键的部分是音乐。在音乐创作上,主创团队特意去研究了四川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将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音乐融入电影里,同时也大胆融入了摇滚音乐元素,将民族风格和时代性相结合,创作出20余首原创歌曲。而在舞蹈部分,影片大量吸收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和中国戏曲等创作元素,也借鉴了现代舞创作理念来强化肢体语言表现。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巴金曾在小说《家》中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赞叹和惋惜。这也深深打动了音乐剧电影创作团队,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主任、音乐剧电影《家》导演刘红梅说:“用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巴金的作品,是荣幸,是幸运,也是挑战。要把民族的经典用今天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把它体现出来,让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能够理解喜欢,想用今天的声音呼喊出昨天的呐喊,这个呐喊就是巴金先生在作品当中呐喊的声音。”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张立行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巴金故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