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青浦、松江、奉贤与南汇五座正在着力建设的新城,是上海城市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主要承载地,代表上海地区不同的文化侧面。对于这些地方的历史文脉,包括历史遗址、遗迹,需要大力发掘、梳理、研究与弘扬,使这些资源成为上海文化地图中心的亮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认为,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五城贡献至关重大。
今天,2021年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建党百年与史志文化”学术论坛同期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复旦大学等共同主办,多位学界专家学者展开探讨。会上披露,共218部约1.8亿字的上海市第二轮志书,全面记录了1978年以来上海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完整展现了上海的改革开放史,历经12年的编修几近完成。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地方志这座“富矿”蕴藏着大量城市建设可借鉴的历史资源。熊月之在主题演讲中谈到,明清时期,包括五城在内的整个上海地区,都是中国最有活力、最为富庶的地区;近代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很快崛起为中国最大城市,五城相当高比例精英人士依托上海城市,对上海发展贡献至重至大;改革开放以来,五城延续了上海开放品格;现在,五城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远远高于本地户籍人口,其比例远远高于上海全市这方面比例的平均数,这说明,这五城处于上海开放前沿。
“有人说,松江是上海之根,青浦是上海之祖,嘉定是文教之城,奉贤是民歌之乡,南汇是熬盐之都,所说未必准确,未必令上海所有地方接受,但都说出了其地某一方面的特点。”熊月之从民本思想、实学思想、修身思想资源三个维度解析了“五个新城”所具有的珍贵内涵。
上海多年来重视对志书的开发利用,编纂以志书为基础的普及性、趣味性通俗读物。近年来,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印的《上海通志》《上海六千年》及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等。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谈到,至2020年年底,全国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有志有鉴的“两全目标”;上海市的二轮志书,是全国省级志书平均部数的3倍,覆盖面之广,参编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年鉴与地方史作为地方志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也得到长足发展。新修《上海通史》今年正式出版,体现了新时代上海史研究的最高成就。
“地方志是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文献,尤其是对明清史的研究来说地方志的文献价值重大。”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黄敬斌教授谈到,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的中国史一级学科拿到A+,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复旦大学联合成立的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社会服务工作,加分不少。
志书是官书、信史,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传承不断流的重要载体。三千年来史志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极具旺盛生命力。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志书不但有存史功能,且有育人、资政作用。“一个有作为的领导干部都会读志、用志,重视发挥史志作用。战争年代是这样,新时代更需要这样。”
“地方志从私人撰修到官修,从民间自发到国家统编,从一本书到志、史、鉴多业并举的地方志事业,应该说史志文化在不断进步,但与社会发展形势还不相适应。至今没有一部地方志法,学科建设也比较滞后,需要史志工作者大声疾呼,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兆祥呼吁,要加强史志文化理论建设。他在报告《王昶与青浦方志文化》中谈到,青浦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县以来,历经置废、析分,但县志修撰却从未中断。至今先后有万历、康熙、乾隆、光绪、民国五种版本县志传世。其中,[乾隆]《青浦县志》的总修即为清代著名学者、乾嘉学派领袖王昶。在青浦县志编修过程中,王昶既从“作史者必考之志”的理论高度思考志书修纂,促进方志理论创新;又在实践中注重从编修组织分工细化到编纂体例结构创新,对当下修志仍有启示。
“推究方志的源头,可从‘河图’‘洛书’说起。”浙江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章其祥就史志发展作了回顾。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地方志的萌芽,秦汉以后逐步发展和充实,到宋代体制已臻完备,明清是编纂地方志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修志不多,但修志没有间断。宋元以来,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有8000余种、10多万卷,约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兴衰、存续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也是全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丰富的地方志资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安徽省委党史(地方志)研究院副院长吴静谈到,地方志还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可谓百科全书。地方志为一些诗文提供了有效载体,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作品得以流传至今。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就有与《水经注》中有关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同样取材于《山海经》;现代作家萧军长篇《吴越春秋史话》,所依据材料也来自“地方志鼻祖”《越绝书》以及《吴越春秋》等。
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大凡一地一域、一事一业之千姿百态,莫不备载毕陈,自古即有“存史、资政、育人”重要功能。会议上有学者提醒:中国地方志编修历史悠久,而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却相对滞后。方志学理论体系建构和学科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据悉,除主题报告外,上海地方志资深专家褚半农、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沈松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黄伟等研讨会入选论文作者,围绕 “方志学科构建与实践探索”主题,深入探讨交流,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方志学学科建设积极贡献。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