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第51届获奖作品》》
[英]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Rosamund Kidman Cox)编
陈 沁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PY)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负盛名的,为了自然和自然环境而举办的图像比赛。年赛以其在同类活动中过人的声望和创新精神,成为在国际上展现自然世界的艺术表现方面的领先者。2015年,国际评审团从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0多幅图片中选出100幅作为展览和出版的优选藏品,呈现出该年世界自然摄影的顶尖之作。每一幅图都对应一个故事,或美丽或残酷,都关乎自然,更关乎全人类。
那些你可能永远不会忘记的画面,既是摄影本身深远持久的影响的体现,也是万物之灵存在的证据,它提醒着我们——世界并非仅属于人类。
前言>>
去年(2014年)恰逢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野生生物摄影赛事——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举办50周年。在大赛初创的几年后,我便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那是1968年,22岁的我刚刚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面临着是去往越南前线还是回到校园攻读动物学研究生的选择。幸运的是,我没有被征召入伍,因而得以继续深造。
那时我对摄影几乎一无所知,但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够记录下普拉特河(位于我的故乡内布拉斯加州)一带的美景以及面临的威胁。我很失望,无论是河流的自然风光、50万只沙丘鹤的春季迁徙,还是1500万-2000万只水鸟在继续遥远北方之旅前的集结休整,都不曾出现在画家、电影制作人或摄影师的作品中。由于丹佛等众多新兴城市对位于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上游水源进行改道,还有大量的水坝和农田在实施改道工程,普拉特河日渐干涸。春天河水不再泛滥,无数巨大的冰块冲刷着植被蔓延的河道。曾经无与伦比的河流景观已然消失,而河岸——一度是海狸、野牛、叉角羚和灰熊等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正迅速退化为林地。
拥有一台相机是我向目标迈近的第一步。我最好的朋友从越南回来的途中,在一家军品店帮我买了一台打折力度很大的宾得单反相机,配有一组400毫米、300毫米、135毫米和50毫米镜头。有了相机之后,我开始在研究生院研习那些伟大的自然艺术家和摄影师的作品。
我的导师保罗·约翰斯加德(Paul Johnsgard)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鸟类学家,他曾师从传奇人物彼得·斯科特爵士(Sir Peter Scott),在英国斯林布里奇(Slimbridge)研究水禽行为。保罗对鸟类和摄影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对动物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研习了艺术史,以及许多世界著名的鸟类艺术家的作品,例如瑞典的布鲁诺·利耶福什(Bruno Liljefors)。保罗送了我一本埃里克·霍斯金(Eric Hosking)的摄影传记《鸟类鉴赏》(An Eye for a Bird),我也开始接触包括路易斯·阿加西斯·富尔特斯(Louis Agassiz Fuertes)和安德鲁·韦思(Andrew Wyeth)在内的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杰出的摄影师,例如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和艾略特·波特(Eliot Porter)等。他们的作品始终激励我不要仅仅去记录野生生物和自然世界,还要带着艺术的眼光和宗旨。
那时候我太天真了(幸好如此),竟然认为野生生物摄影是一门纯艺术。但早几年,甚至最近我才认识到,尽管总体而言摄影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无论是野生生物绘画还是野生生物摄影,都不符合艺术博物馆界对美术的标准,只有极少数例外。假如早先就知道这段争议,我兴许会墨守成规——只从事拍摄动物纪念照的摄影工作。但那得多无聊啊。
我相信,正是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影响下,野生生物摄影这一门类才会上升为一项被热议的荣誉。这份殊荣值得每位摄影师为之奋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带来成功——能跻身这个行列的只有凤毛麟角。
我很幸运,获得了1994年“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这一称号。所以,作为今年评审团的一员回到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对我而言是一次美妙的返程之旅。不过,这项任务相当艰巨。数字时代见证了摄影世界的巨大变革,摄影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事实上,今年我们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42000件摄影作品。但是,要拍出一幅不同凡响的照片,视角往往比技术或机会更加难能可贵。
摄影师只有深入某地,与拍摄对象保持密切的关系,才能获得拍摄目标和视角。这意味着,你必须潜心思考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这一过程没有公式或模板可以套用。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视角、风格和定位,这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托马斯·D. 曼格尔森(Thomas D Mangelsen)
2015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评委
内容选编>>
艾于敦·里卡森(Audun Rikardsen)
挪威
出身于挪威北部的渔业社区,艾于敦一直被北极海岸强烈吸引——被其文化和野生生物吸引,包括水上和水下。他从2009 年开始摄影,拍摄的主要对象是他现在居住的特罗姆瑟地区的野生动物。作为特罗姆瑟大学的一名生物学教授,他将自己的野外工作经验带到摄影之中。他多次在挪威获得自然摄影比赛的冠军,并多次获得北欧自然摄影大赛(Nordic Nature Photography)的冠军,以及年度北极摄影师(the Arctic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和自然最佳摄影大赛(Nature’s Best)的总冠军。对艾于敦来说,摄影就是记录伟大的瞬间,展示自然世界的魅力,以期唤起大众对自然保护事业的关注。
月光之下
夜晚,在月光和北极光的交相辉映下,一条褐鳟静静地悬停在挪威北部一条河的浅水区中。褐鳟在夏季时会迁徙到海中,深秋时节再返回出生的河里产卵。它们聚集在河流上游,在沙砾中筑巢,然后在巢中释放精子和卵子。鳟鱼通常选择在晚上行动,以避免遇到可能会在河岸边列队捕食的老鹰等天敌。艾于敦在这条河上工作了好几年,对鳟鱼的习性可谓了如指掌——具体而言,它们会在什么时候聚集,以及它们喜欢哪一处河湾。他还熟悉鳟鱼群的行为,知道如何接近而不吓跑它们。但这次拍摄存在技术方面的挑战,为此艾于敦计划了好几个月,设计了一款特殊的防水壳和水下闪光灯装置,外加一个可以在单次曝光中修改焦距和光圈的系统。最终他梦想成真,拍到了和想象中一模一样的照片。
佳能EOS-1D X + 森养14mm f2.8 镜头;光圈f22 和f5.6,快门速度共计35 秒;感光度640;2 个佳能600 水下闪光灯;自制防水壳
白鹭觉醒
若尔特·库迪克(Zsolt Kudich)
匈牙利
当多瑙河水涌入匈牙利的哲蒙兹森林(Gemenc Forest)时,一千多只大白鹭成群结队地飞往湖边,捕食搁浅的两栖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在拍摄多瑙河流域包括冲积平原在内的最后一片处女地时,若尔特非常兴奋地发现,这里拥有匈牙利六个大白鹭种群的其中一群。1921年时,它们的数量因狩猎锐减到31 对。如今,最大的威胁来自栖息地缩减。若尔特希望能利用柔和的晨曦展现群鸟的效果。于是,他在附近搭了个掩体,连着守候了五晚,每晚睡不了几个小时。一只捕猎的白尾海雕惊动了数只白鹭,它们振翅飞上天空——他的机会来了。若尔特用慢速快门虚化翅膀,并用大景深来对焦站立的白鹭,终于定格了这一令人难忘的画面。
尼康D300 + 70-200mm f2.8 镜头,焦距125mm;光圈f11, 快门速度0.4 秒;感光度1000;捷信三脚架
春日隧道
乌戈·梅洛内(Ugo Mellone)
意大利
拍摄这张照片的关键在于时机和规划。冬天,西班牙南部的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意为“积雪覆盖的山脉”)白雪皑皑,不过一到春天,地中海艳阳高照,积雪便会快速融化。雪层上方和下方都在融化,而且在阳光的作用下,植被随之生长,促进了气温进一步升高。乌戈曾经从登山者口中得知,积雪融水从山顶流淌下来后,会形成巨大的冰雪隧道。他还了解到,这些隧道通常稍纵即逝,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冬天温度的高低和降雪量的大小。恶劣的天气耽误了乌戈的探险之旅,他发现自己可能来得有点晚了,因为只剩下唯一一条空间宽敞、安全系数高、适合内部拍摄的隧道。但这条隧道的顶部有几处地方阳光可以照射进来,就像一间巨大的温室。狂风被隧道抵挡在外,乌戈得以支起三脚架,用长曝光来凝固小瀑布的流动。他希望传达一种神秘感,同时向观众展示孕育了这一片春日绿洲的溪流。事实上,融水的涓涓细流滋养了原本荒芜的高山草甸,之后倾泻而下汇入瓜达尔基维尔河,最终注入大西洋沿岸举世闻名的科托多尼亚纳(Coto Doana)湿地。
佳能EOS 7D + 12-24mm f4 镜头;光圈f13,快门速度1.3 秒;感光度100
自然画框
莫克尔·伊拉斯谟(Morkel Erasmus)
南非
莫克尔能听到所有低沉的声响,甚至能闻到大象的气味。在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一个偏僻的水坑旁,莫克尔挤在一处沉入地下的掩体里,透过一条狭长的缝隙向外观望。长颈鹿、斑马和旋角羚在他的视野中进进出出,但大象就在正前方,有时因为距离太近而挡住了视线。莫克尔用黑白两色来强调构图。他将母象的腿作为边框,当幼象进入框中,而它的腿继而又框出了长颈鹿时,莫克尔的机会来了。在记录下“梦幻时刻”后,莫克尔放下相机,坐在那里,看着野生动物轮流从水坑中饮水,享受着那片刻的“狂喜”。
尼康D800 + 70-200mm f2.8 镜头,焦距200mm;光圈f8,快门速度1/640 秒;感光度360
作者: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