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泻银河鼓浪东,百舸万里画廊中。”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千万年来,自然消融的万年冰雪由青藏高原格拉丹东雪山奔腾而下,经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穿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千回百转之间形成了这条世界第三大河。
2021年12月2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展。展览展出约300余件/套展品,以国家博物馆馆藏为主,通过“横穿万古岁月流”“文明传承绵延长”“千年文脉润古今”“黄金水道通九州”“大江安澜丰碑立”五大部分,全面展示长江的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其中《长江图》《长江万里图》《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详图》《滇南盐井图》等多件文物为近年来首次对公众展出。
长江包容,汇纳百川,浩浩汤汤。长江蜿蜒,穿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经吴越,东入大洋。长江富饶,自古以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命。长江永恒,日夜川流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第一部分“横穿万古岁月流”中,包括了“长江之源”和“长江万里”两个单元,讲述几千年来人们对长江源的认识和探索,以及用《长江图》《长江万里图》《长江图册》等古代绘画作品展现长江万里东流的气势。
▲观众在参观展览(李扬/摄)
浩浩长江和滔滔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再到经济重心,长江从未缺席。长江两岸星棋罗布的文化遗产,向人们述说着先民们筚路蓝缕、走向辉煌的文明之旅。在第二部分“文明传承绵延长”中,分为“文明起源”“灿若群星”“兼收并蓄”“偏安江南”“重心南移”“誉满天下”和“近代先声”,用文物说话,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长江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脉络。
长江流域钟灵毓秀,地杰人灵,千百年来,涌现无数风流人物,书写无穷传奇篇章。锦绣诗文千古传诵,奇工巧艺竞显其能。书院楼阁光耀千秋,古镇民居留住乡愁。在第三部分“千年文脉润古今”中,分为“人文渊薮”和“万里画廊”两个单元,讲述了长江的风流人物、文化艺术、书院书楼、古镇民居以及大自然赋予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风景。
长江是中国南方的水运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内河运输网。长江干流横贯东西,穿越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地区,支流辐辏秦岭与南岭之间,这些河流纵横交织,干支流通航里程约7.1 万公里,四季通航,构成了巨大的树枝状水网,港埠星罗,物畅其流,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第四部分“黄金水道通九州”中,分为“千里要道”“大江沧桑”“开创新局”三个单元,讲述了长江对整个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旧中国的长江航业沧桑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运取得的巨大成就。
长江是一条不羁的河流,自古以来就给中华民族带来水患之忧。几千年来,长江流域人民兴利除弊,建设了重多水利工程,促进了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长江再现生机活力,一江碧水向东流。在第五部分“大江安澜丰碑立”中,分为“心腹之患”“大江安澜”“世纪工程”和“绿色发展”四个单元,讲述了长江的水患及治理,三峡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保护的成就与展望。
▲三峡大坝模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李扬/摄)
千百年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劳动人民,依托长江沿线独特的自然风光,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出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希望能够全面展示长江的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
▲牺首簋,春秋,1958年江苏常州淹城遗址出土,国家博物馆藏(李扬/摄)
据介绍,该展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大运河文化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中国国家博物馆希望能够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陆正明
照片:除署名外均国家博物馆余冠辰摄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