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
胡 华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龄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发展,亦强调文化的在场,这一转向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教师可不可以成为自己的研究者?
本书运用对话与思辨的方式,探讨哲学、哲学观、教育智慧在幼儿教师专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分析了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形成的路径与阶段、特点,目的在于突破当下教师专业成长工具化的束缚,从"整全"人的角度新理解与建构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路。
>>编辑手记
实践成就智慧,生活成就作品
文/夏梦雪 谢少卿
缘起
初识胡华,是因为花草园公众号在2018年推送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介绍了花草园在做的自然教育,并介绍了自然教育的绘本,这与我们的“活用绘本”系列不谋而合,于是我马上写信给胡华老师约稿。不过胡华老师似乎意不在此,此事暂时搁下。之后我几次和幼教界的朋友聊起胡华老师,没想到我喜欢的、敬佩的幼儿教师,早就熟悉胡华老师,是花草园公众号和胡华老师的粉丝,大家一致认为她是现今中国极其有思想的园长。
我赶紧买来她的书阅读,其中《给童年留白》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其中既有对她历尽艰辛创办心目中理想幼儿园的那种坦然无惧、勇往直前的佩服,也有对花草园的向往。在这里,老师和孩子们被鼓励做自己,按自己的节奏呼吸,构筑美好的关系。我立即写了一篇读后感,发给了胡华老师,更坚定了向她组稿的决心。胡华老师被我们诚心打动, 发来了她多年来积累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考虑还可以做一点什么。
我们与胡华老师在微信畅谈过几次。刚开始,我想在幼师宝公众号发布一些胡华作为园长所思所感的随笔小文,作为专栏连载的素材。这时胡华老师提出来,她对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探究有一些新的思考,也许可以成为新的选题。
2020年初,胡华老师打来电话,她极为兴奋地告诉我,她打算出版一本关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的书,她说她不喜欢循规蹈矩,她喜欢做创新、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她发现,在学前教育领域,基本没有人从理论和哲学角度思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更多是在技术层面讨论,而幼儿教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特别的生命体,她们所面对的也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因此如果只是日常的技能培训,无法解决幼儿教师的工作倦怠。胡华老师的话激励着我,我们的宗旨不也是出版那些具有创新、前沿思想的图书吗? 由此,开启了我们编辑《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之路。
创作
创作的方向已经确定了,出版合作迈出了第一步,可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此后,不时传来胡华老师闭关创作的消息。她说:我希望这是一本学理性的书,希望它能为学前教育的理论建构留下有价值的内容。这本书的写作并不容易,既需要从教育学、哲学、脑科学等诸多理论书籍中寻找依据,同时要反观教师的成长实践,进行抽象的提炼和梳理;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可读性。
几个月后,胡华老师发来了初稿,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第一时间仔细阅读了书稿。激动之余,也从读者层面提出了几个概念是否能阐述得清晰一些,并且能否在阐述概念的时候,也能略举一两个案例简要说明,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比如“幼儿教师的两难困境”“教师对话的意义和价值”等。胡华老师认真倾听了我们的意见,对书稿内容做了两次较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花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
根据我们的建议,她为书稿的理论观点增加了大量例证,补充了许多花草园实践的经验,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在书中,成为随书附赠的小彩蛋。她还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秀蓉教授为书作序,尽管两人未曾谋面,却在教育哲学上心意相通,字里行间透露出惺惺相惜的情意。
探访
与胡华老师的沟通中,每每听她谈论到教育观和教育理想,尤其是她与园所中幼儿教师之间那种亦师亦友亦家人的关系,都让人非常羡慕,她如诗人般描述着花草园的春夏,如哲人般讲述着成长的故事,如长姐般细述着育儿的不易……这样对待教育、对儿童的赤子之心, 唤起我内心的激荡,重拾对于幼儿教师和幼教理想的信念与信心。而这样的情感在我们2021年5 月实地探访花草园之后有了更强烈的迸发。
我们在花草园的时间特别短,还不到3个小时。但在那里,我看到了一种理想化的幼儿园生活状态,无论是这个幼儿园中的孩子还是幼儿园中的老师,都非常让人羡慕。孩子的生活和课程生成了各种素材,填满了花草园的角角落落。当书本中的教师形象立体起来时,我们从她们的笑容中读到一种淡然的状态,拥有教育哲学观的教师们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状态背后的理念,正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而这趟实地考察让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
阅读
书稿的阅读过程,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冒险。你需要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抛除一切杂念。第一遍,你也许无法读懂,第二遍,你似懂非懂。但沉下心来,你会发现,其呈现的教育哲学观是有缜密逻辑的。
它提出了幼儿教师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展现了布鲁纳的“庶民教育理论”的启示,并由此生发了独一无二的“生活化课程”,花草园成为这一实践的实验基地,也成为了理论生发的沃土。“幼儿教师哲学观”这个宽泛的主题被细化为几个子主题:幼儿教师对职业的看法、幼儿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幼儿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幼儿教师对自身身份的理解,胡华老师将它掰开了、揉碎了,展现了哲学观形成的原理、原因和其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个篇章八位花草园教师的自述,她们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体现着对职业的热爱,也让我们看到每一位幼儿教师的成长都非常不易。这本书的理论思考和感性故事,巧妙地从两种维度证明了,拥有教育哲学观的重要性和它的实践意义。
完善
在读完八位教师们的教育叙事后,我总感觉意犹未尽,仿佛缺了些什么,可能缺少一种总结,缺少一种呐喊,缺少一种让人更有共鸣的东西。在我们的建议之下,胡华老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打磨了一篇后记《我的教育信条》。可以说,这篇后记完全可以成为这本书的观点概览,甚至可以自成一章。阅读完后记之后,你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整本书会有一种更深入也更透彻的认识。它将书本朦胧又迷雾般的美感,清晰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其中的每一句观点,都可以成为幼儿教师工作的箴言。
打磨
这本书稿从前期的沟通到后期打磨,从拿到书稿到最终出版,前后经历了将近2年的时间。书稿刚成稿,就经历了疫情,但这段时间,给了胡华老师和她的教师团队更多的时间, 深入地探讨,仔细地研究。2020年6月,老师们就开始以“读书会”的形式一起阅读这本还未“成型”的书,老师们的对谈记录和精彩表达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用在了书里,孩子们的独特看法也让这本书拥有了宝贵的儿童视角。
▲王悦溪、6岁,女;李瑾忻,6岁,女
除此之外,书中配了很多儿童插画,孩子们的创作为书本的美观增色不少。书中的小装饰利用了很多儿童画质感的线条,希望用笨拙又简单的绘画,勾勒出一种朴实的美感。
关于本书的双色,我们和花草园的老师还进行了多次的探讨,幼儿园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中国韵味的红色:牙绯、胭脂虫、石榴裙、棠梨、鞓红,最终选择了“鞓红”,这个有些温暖但不是特别艳丽的红色,希望能让这本书体现独有的中国韵味。
关于双色的配色,让编辑得以知晓颜色原来有这么美的名字
热爱
这本书关于教师哲学观的表述十分亮眼,可以称为业界第一本以幼儿教师为对象,以叙事研究为方法的研究型著作。她传递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观,那就是幼儿教师自己首先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职业生态环境,才能真正走入儿童世界。只有对自己的生活抱有热情,才能对儿童抱有真挚的热爱。
胡华老师的这本书,有助于引发大家对于幼儿教师的新思考,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幼儿教师?——一位有教育观、有哲学观的幼儿教师,这才是通向幼儿教师幸福的之路。这一观点,引领了教育哲学观的理论高度,对幼儿教师和幼教领域,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胡华老师让花草园的人、事、物都充满了幸福感与价值感。如果说花草园是孩子们的乐园,那么它也是每一个“心中住着孩子”的幼教人的家园。可以说,这本书揭秘了花草园教师工作幸福感的来源,是饱受专业成长困境的幼儿教师们打开职业生涯幸福大门的钥匙。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幼教界都追崇诸如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等课程理论和体系,而现在,大家提倡的都是回归,要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胡华老师的生活化课程,可以说是将东方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儿童精神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学前教育界的一种新现象。在胡华园长的世界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圆融通达和深刻与自然万物的轮回更迭构成了幼儿园的每一个生活场景,构成了儿童生命和教师生长的呼吸和节奏。她们的鲜活、生动、自由、舒展、灵动,来源于根植内心的从容和自信。
我们确信,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在于书稿内容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它将研究的视角落在了幼儿教师这个群体,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真正关怀着这个群体。这也是一本用心的好书,不仅在于我们目睹着作者胡华老师和整个花草园教师团队的努力和坚持,也在于身为编辑的我们对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付出了超越以往的心力。
如果你在迷茫——为什么要成为一位幼儿教师;如果你在犹豫——是否要坚持这份职业: 如果你在困惑——怎样找到职业生涯的幸福之道。我们真诚地推荐你:请从这本书开始!
>>作者简介
胡华,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宣传册》编写专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专家及教师手册、家长手册编写负责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幼儿园女园长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工作室——胡华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作者已出版《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给童年留白——让孩子活在自然里的幼儿园》《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个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等多部畅销书籍。
作者:夏梦雪 谢少卿
图源:出版方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