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立面
熙熙攘攘的南京西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座近现代建筑的博物馆,沿路排列的风格各异的建筑记录了上海这座“摩登”城市其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和时尚更迭。坐落于南京西路325号的曾经的跑马总会大楼,是上海近代公共建筑中风格突出并且保存完好的著名历史保护建筑之一。作为公共建筑,其公共服务功能从最初的赛马到如今成为历史博物馆,同样经历了沧桑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不仅仅见证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同时也在不同的时期与其使用人群产生了深度的联接,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成为了上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0世纪初的跑马活动与跑马总会大楼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最频繁的地方。随着西方人来到上海定居并带来他们的生活方式,跑马活动也来到了上海。在其最初被引入上海时,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的寻常百姓参与赛马活动,只有上海道台、知县等官员在受到特邀时才能前往赛马场观赏。直至1909年,中国人才可以买票进场参与赌马活动,几年之后,许是看中了这方面巨大的营收潜力,跑马厅开始发售名为“香槟票”的赌马彩票。资料显示,1889年前后,跑马总会每年收入仅2.2万元;1920年后,每年达400余万元;1939年前后,每年竟达800万元。博彩产业惊人的利润,让跑马总会赚得盆满钵满。为了给高级会员更奢华的娱乐体验,跑马总会不断地提升跑马厅娱乐环境以及跑马场地的建设。
正面
由于赛马活动的特殊性,赛马的场地有较高要求,通常必须要有草地或沙土的环形跑道、观众看台以及马房和其他配套娱乐设施。上海最早的跑马场由跑马总会于1850年(即清道光三十年)建设;后因跑马活动带动地价上涨,外国商人低价买地、高价卖地,赚取高额地产差价的动因,三次搬迁重建;最终落脚在如今人民公园一带。通过地产业和博彩业赚取了巨额利润的上海跑马总会,于1932年决定在赛马场的西北角,建造气派的总会大楼以供高级会员享乐。当时的英国建筑事务所马海洋行(前身为马矿司洋行)承接了跑马总会大楼的设计项目,并由本土施工团队余洪记营造厂承建。一年后完工的跑马总会大楼占地面积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高四层,从此这栋气派的红砖建筑开始作为地标矗立在上海南京西路上。
跑马场因其场地开阔平整,在历史上不仅被用作赛马,也经常被作为兵营使用。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强占了跑马总会大楼用于驻兵以及继续运营博彩业以赚军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以后,跑马厅停止了赛马赌博,由美军接手成为美军军营和剩余物资仓库。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市军管会正式接管了跑马厅,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将原跑马厅南部辟为人民广场,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中间辟筑了人民大道。1952年跑马总会大楼成为上海博物馆;1959年博物馆迁出,改为上海图书馆;1997年上海图书馆迁往新馆,大楼改做上海美术馆;时至今日,原跑马总会大楼已成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其东南面是上海当代标志性建筑——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博物馆;地铁1、2号线人民广场站在其东面。纸醉金迷的跑马场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绿树成荫的人民广场则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
香槟票
马海洋行与新古典主义建筑
依据郑时龄先生对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分期,跑马总会大楼的建造正处于上海近代建筑兴建盛期。彼时的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航运中心以及通讯中心,正处于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摩登时代”。受到经济活动发展、地价攀升以及建筑技术快速发展的综合影响,近代建筑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盛时期。彼时的上海,汇集了大批优秀国内外建筑师,建筑风格也复杂多样,既有本土特色也有西洋风格。这一时期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现了四种倾向,其中较为流行的仍是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以及逐渐发展的中国传统古典复兴风格、“国际式”风格以及装饰艺术派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不同的风格在上海现存的近代建筑中都有保存完好的案例。
承接跑马总会大楼设计的马海洋行以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为特长,其在近代上海留下的优秀作品不仅有跑马总会大楼,还有包括外滩1号的麦边大楼和中南银行等公共建筑;以及爱资拉宅、杨氏公寓(今永业大楼)和新康花园等住宅建筑。其中跑马总会大楼展现出了完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比例严谨;立面外墙采用红砖和水刷石饰面和石材相间,呈现一种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特征;二、三层西立面贯以塔什干式廊柱;顶层采用红瓦屋顶;整个建筑颜色红白相间,优雅沉稳中彰显低调的华丽与精致。由于面对南京西路的面比较狭窄,建筑师设计了一座高49米的钢筋混凝土钟塔,钟塔最上部是四面三角形坡型屋顶,形成一条南北向的轴线;钟楼东面是看台。
内部展厅
要更好地了解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新古典主义及其影响下的建筑风格,可以从了解新古典主义运动开始。新古典主义运动的要义在于试图建立理性的古典法则,创造理性的原型和理想的建筑;建筑主张回归“变化中的统一”“比例”“和谐”等古典美学的原则。整体来说,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的古典建筑原型,追求结构和审美在哲学上的真实,是一种理性与考古学相互结合的古典法则。相较于古典主义建筑的简洁和整体感,新古典主义更注重构图的完美,并糅入大量的历史风格,其中有两种价值倾向值得重视。其一是历史主义的倾向,即在建筑中融入历史风格;另一是折衷主义的倾向,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建筑风格拼贴在一起。新古典主义在欧洲本土的风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其后逐渐为现代运动所取代;然而在20世纪初的上海,由于西方建筑师或在西方接受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仍以学院派的古典建筑语言为基础,结合社会的需求和风尚,这一时期上海的近代建筑仍以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为主导。
历经近90年的历史,这一建筑内部基本保留了跑马总会大楼20世纪初欧洲古典装饰风格,整体采用米白色的大理石铺地和墙面搭配黑色的铸铁装饰,形成典雅与厚重的和谐统一。与几乎同时期建造的和平饭店类似,在跑马总会大楼的建筑中,也部分采用了法国拉克利水晶玻璃装饰的门作为空间分隔。值得强调的是拉克利玻璃的特殊性在于,由于烧制的过程中融入了锑、砷和钴,成品通常呈现不规则的半透明状,在光照下可以呈现特殊变幻的光影效果。彩色的拉克利玻璃用于通往每一层大厅的大门,让建筑内部空间呈现五彩变幻的梦幻效果。此外,呼应赛马主题,建筑内部装饰的大量细节都采用了“马”这一元素,例如在楼梯的铸铁栏杆上,优雅弯曲的铁艺栏杆在中间汇聚,成一个贝壳般旋转的马头;多个马头顺序排列,共同组成楼梯的围栏;铸铁工艺的马头围栏为建筑内部空间增加了浓厚的艺术感。
铁艺栏杆
作为如今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座历史建筑共5层的内部空间均开放以供公众参观。一楼大厅为特展厅,用于临时展览活动;二楼至四楼的馆藏讲述了上海历史的发展轨迹,全面展示了上海古代史与近代史文物,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上海的革命活动都有详尽的文物记载,深入且动人地讲述了上海的红色历史。观览于博物馆之中,建筑的古老历史风貌以及馆藏展品无不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生动故事,老建筑与老故事交相辉映,让人时而身处鸦片战争的吴淞炮台,手抚镇远将军铜炮;时而站在苏州河,见证外白渡桥落成;时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心神激荡……
融入市民生活
无论是跑马总会大楼抑或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作为公共建筑,其建筑本身承载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日常活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面貌也会因为响应人民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这栋历史建筑上,在建筑的顶楼,有一个占楼顶面积约1/4的现如今为餐厅的平房,这个类似阁楼的平房的存在似乎与建筑本身的空间功能并不十分切合。但走访调研告诉我们,正是这个平房和这个屋顶花园,让居民和这栋建筑产生了更多的生活和情感联接,让一栋静默矗立的公共建筑焕发出丝丝缕缕的生活气息——站在屋顶花园上,可以看见南京西路的熙熙攘攘,有一种置身静谧、远眺繁华的奇妙感受;来餐厅之前做一些功课,了解了餐厅所在的建筑历史,也就更加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我们采访到了对建筑的屋顶花园进行改造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他说这个闹中取静的花园仿佛城市丛林中参天大树上停留的一只蓝鸟,见证过他人生中的很多重要时刻,对于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地方……
拉克利玻璃门
建筑的功能在于承载人类活动,而建筑的魅力在于人们与建筑产生的情感联接。作为伫立在上海南京西路上历经近90年沧桑历史的建筑,无论是被称为跑马总会大楼,抑或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在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改变,其与使用人群之间的联接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灯红酒绿、一掷千金、纸醉金迷、见证了无数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的跑马场,到喧嚣的繁华都市中一个恬静安然的公园,跑马场的沧桑变化是时代风起云涌的缩影,其今天也是安定繁荣年代的标志。
作者:汤湃 刘竟竞(分别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站博士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