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在黄埔军校就读时的照片
【编者】本文作者为徐向前之子,曾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他从后辈视角,回顾了徐向前在大革命浪潮中为救国救民艰辛求索,并逐渐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传奇经历,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忆我的父亲徐向前
徐小岩
在大革命的浪潮里
父亲踏上四面环水的黄埔岛,开始了军校的生活。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黄埔同学们:“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先生动人心弦的讲演和激荡在黄埔岛的革命气氛,使得年轻的父亲热血沸腾。黄埔军校一期最初录取了470人,父亲分在一队,开始了紧张的军校生活。父亲首先要面对的是紧张的学习和训练,黄埔军校的军事课主要是典范论和四大教程。其中有步兵操典、射击规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另外还有军事史、交通学、实地测图。训练从单兵动作开始,到排、连、营在行军宿营战斗中的联络和协同等。训练和一日生活非常严格紧张,天不亮就起床,穿衣服,打绑腿,紧急集合三分钟,出操回来赶紧跑厕所,吃饭限定十分钟,接着上课,课后又出操,晚上是自习。父亲回忆这段生活时讲,从小从农村出来吃过苦,在太原国民师范时有了准军事化生活的经验,所以不觉得有什么不习惯,就是到了南方吃大米(在家时主要吃五谷杂粮、荞麦面等食物),吃饭时间又只有十分钟,狼吞虎咽还总觉得吃不饱。
黄埔军校初期,弥漫着革命气氛,各种思潮都很活跃。新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共产主义思想的书都在书亭摆着,随时可以购买。《黄埔潮》和《黄埔月刊》是在军校中发行和影响最大的刊物。父亲很喜欢萧楚女的文章,他的文章文笔流畅、观点犀利、逻辑严密。蒋先云与父亲同在军校一队,而且在同一宿舍,所以父亲受蒋先云的影响很大。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学员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苦难深重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在蒋先云的带动下,父亲和一队多数学员都加入了青年军人联合会,父亲在回忆蒋先云时亲切称之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我这里还保留着一张山西籍黄埔生与共产党员邓中夏、贺昌在广州六榕寺的合影。这十个山西籍黄埔学员是赵荣忠、郭增昌、王国相、孔昭林、李捷发、徐向前、任宏毅、朱耀武、白龙亭、薛蔚英。这是父亲在广东黄埔时期的唯一一张合影照片。
当时孙中山先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同国民党合作,建立了联合战线。国共合作加快推进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使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迅速走上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这些复杂而曲折的政治进程,年轻的父亲当时并不清楚。他怀着“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的信念去学习、工作和战斗,但是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广州黄埔军校时期父亲没有加入共产党。中国人民选择共产主义道路是经过无数磨难而认真选择的(在最近发行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把父亲描述为黄埔早期的共产党员是不符合事实的)。
黄埔军校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军事,更在战争中学习。1924年9月,父亲所在的黄埔军校一队,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卫队,到韶关担任警卫任务,父亲近距离接触到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革命活动。同年10月份,又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黄埔学生首上战场,表现十分英勇,扬威广州城。毕业后,父亲在军校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任副排长(在东征路上升为排长),参加了第一次东征。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热血青年,他们高唱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个个奋战,人人争先。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征战,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夺回了东江大部分地区。通过这次军事实践,父亲开始体会到,革命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和劳苦大众对革命军的支持是革命战争的胜利之本。
孙中山先生建立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支革命军,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为了统一中国,国民党也急需掌握更多的军事力量,所以在第一次东征后,父亲等一批从北方来的黄埔毕业军官,被分配到北方的国民军中。父亲和几个山西同乡被分配到河南安阳国民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国民二军原是西北军,属冯玉祥系,冯玉祥倒戈反对北洋政府后,打起国民革命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改成国民革命军。受过黄埔革命洗礼的父亲到国民二军后,大吃一惊。父亲看到的是:这支军队没有固定的军饷,靠各显“神通”捞外快;贪污、吃空饷、抢老百姓、糟蹋妇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完全没有黄埔学生军的革命精神和纪律。加之旧军阀视军队为命根子,军权完全在他们几个亲信手中。在国民二军的一年中,父亲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每到一处便热情地向工人农民和学生宣传革命道理,支持他们的革命运动,为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仅在安阳一地,就动员了几十名青年学生,前往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在国民二军,父亲先后担任了教官、参谋和第二团团附。父亲对军阀部队的骄奢腐败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有了深刻的体会。对于什么是革命,什么是革命军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父亲决心要回到南方革命军中去。国民二军军长岳维峻志大才疏,指挥部队四处出击,部队内部派系林立、腐败不堪,父亲所在的第六混成旅,在灵丘一带被对手击溃,部队无人指挥,四处溃逃。父亲和几个同乡就离开这支部队,回到家乡五台。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父亲在老家住了个把星期,想约几个同乡一同回到革命队伍中去,但他们都有些心灰意冷了,父亲就一个人去了北京。在北京,有人知道父亲是黄埔一期生,就介绍他到北方军阀部队中去任职,父亲厌恶军阀部队的腐败,所以他都一一谢绝了。当得知革命军已攻克武汉,他就马上前往武汉了。
1926年10月底,父亲到了武汉,见到了北伐军中许多黄埔同学,经过这么多风雨,老同学见面格外亲热。当时武汉已是革命的中心,到处都有高呼着“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游行和集会,就像黄埔初期的广州一样呀!经黄埔同学介绍,父亲到南湖学兵团当指导员,不久又被分配到一队任少校队长。武汉军校的组织者、教员和学生很多都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政治总教官是恽代英同志,这所军校是在北伐战争胜利的高潮中成立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纪律性相当强,真正继承和发扬了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是各种思潮和主义自由碰撞发出朵朵浪花的时期。父亲和他的黄埔同学或山西老乡经常聚会,讨论问题,由于父亲是少校队长薪水高些,多数时间由父亲买单。在这些聚会中大家谈理想,谈志向和对时局的看法,谈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区别,在高谈阔论中争得面红耳赤。父亲言语不多,但是仔细倾听和认真思索着。樊炳星、杨得奎、吴展、李楚白、贺昌、程子华等同志,都是聚会的积极分子,这些同志先后都成了共产主义战士。通过聚会、交谈和辩论,父亲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为了系统了解共产主义,确定自己一生的奋斗道路,父亲买了整整一大箱子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列宁的《二月革命》《远方来信》《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李季的《通俗资本主义论》《社会进化论》,还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许多书籍和小册子。父亲通过对军阀军队与黄埔革命军的对比,通过二十几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这个时期认真学习和思考共产主义理论,通过与共产党员的思想交流,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
1927年3月,由樊炳星和杨得奎介绍,经上级批准,父亲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上写明了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组织原则等,特别是“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句话父亲铭记终生。正当国民党右派在磨刀霍霍准备扑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之时,父亲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先念主席在悼念我父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夜,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符合他的性格特点。年轻的向前,与那些赶浪尖、出风头,把信仰当儿戏或工具的‘时髦’人物,截然不同。他对人生是严肃的,确定信仰决不随波逐流,而是执着地追求真理,深思熟虑,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一旦定下决心,就义无反顾,终生不渝。60多年来,他忠诚地履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作者:徐小岩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黄启哲
*本文经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号(ccphistory)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