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回顾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到隋朝时科举制度;从1912年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教育方针,到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备受瞩目。”新开张的上海书城九六广场店,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新华传媒旗下“申学课堂”之“阅读与教育”直播新场,学者、浦江学堂创办人鲍鹏山,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探讨教育之道。
鲍鹏山教授关注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好的教育》一书,近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全书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五个方面,回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并对“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我们该向孔子学习什么?”“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读元典和经典?”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鲍鹏山用孔子的“兴、观、群、怨”四个字来阐释其教育观,讲到了孟子的教育目标——安心,“安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好的教育”看似简简单单,却内涵丰富。在他看来,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了解“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去寻找抵达的路径。鲍鹏山以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为例谈到,“虽然核心教育是数学,但教的不仅仅是计算,更是思维方式,从而让人获得思考世界的能力。”
他进一步解析:“好的教育”一定是有“好的结果”的。这个“好的结果”是要给受教育者丰富的人生,“让孩子受了教育之后,有了主心骨,可以从容地过他的人生,遇到问题,很好地面对、分析、认知,通过认知自己、认知世界,去处理好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黄玉峰的教育观始终落在“人”上——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人。“有时我们讲了很多五花八门的事,却不讲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厚道的人、善良的人。”他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拆解出教育应该要培养人的五大能力——学习力、实践力、社交力、反省力和幸福力。
不好的教育是怎么让“人不见的”?鲍鹏山希望,家长不要看子女一时一地、看一次考试没考好,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终身幸福。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刘佩英以第一次参加马拉松长跑的经历分享认知:“我跑步时,心里只有终点。而身边的跑友,时不时看看街边的风景,和啦啦队合个影。学习也像跑步,不能只盯着目标,还要懂得欣赏路上的风景,同时要去关心自己的感受。相比成绩,过程才是更重要的。”在她看来,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优雅的生活者、问题的解决者和责任的担当者。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