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差不多三个半天的时间,读完了348页24.5万字共计111小节的《文城》,回味无穷。
这本余华的新作,放在已购电子书架上已有一年,其间数次翻开又数次放下,其实是被它目录上的111个章节(正篇75节+补篇36节)所吓退,我想全本《忠义水浒传》也不过100回,要看完111章,那得花多大气力啊——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全书也不过24.5万字,这意味着,每个章节都很短,至于为什么要分出那么多小节,按照余华自己的说法,“是为了叙述的流畅性”。
的确,这本书写得十分流畅,特别好读,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
“流畅”是余华作品一以贯之的特色,从他早期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到后来的《兄弟》和最新的《文城》,余华自己也说:“如果叙述是流畅的,那么结构没有问题,因为每一部小说的结构都是不一样的。”
《文城》的结构和故事情节并不繁复,用“正篇”和“补篇”两个部分,从两个人物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正篇中,北方某村庄家境殷实的小地主林祥福抛离安逸生活,携不满周岁的女儿千里迢迢来到江南水乡——溪镇,寻找二度失踪的妻子小美,但在此后的17年里,直至其死于非命(为土匪所杀),终未能找到。17年的异乡漂泊,林祥福见证了置身于清末民初这一纷乱时代背景中的各色人等与复杂人性,写尽小人物在天灾(冰雹、龙卷风和雪冻)人祸(兵祸与匪乱)面前的卑微与悲凉。补篇则切换至小美视角,讲述贫苦出身的农家少女纪小美自小以童养媳嫁入溪镇沈家,因私下接济自家弟弟而被刻薄专制的婆婆休弃,此后与丈夫沈祖强(在正篇中自称“阿强”)私奔,后遇好人林祥福,二人合谋欺骗林并将林家所藏金条窃出后又逃回溪镇的故事。
如果说“好人”林祥福寻找文城——“文城”是小美与阿强遇见林祥福时随口编造的一个南方地名,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地方,注定是找不到的,这暗示了林一生的悲剧命运,是对乱世中小人物寻求安定富足的小城生活的一种隐喻的话,那么,苟活于乱世中的“坏人”小美与阿强,离家私奔四处流浪而后回归溪镇(回归时公婆均已离世)并最终死于故乡(溪镇雪冻时全镇祭天时意外冻毙),寻找的则很可能是迷失的人性。小美死前流下的最后两行眼泪,既是忏悔,也是对曾经拥有过的人间美好和温情的留恋。
将小人物的平凡故事(千里寻妻)放在离乱的时代大背景中叙事是余华的惯常写法,其语言看似冷静实则奔腾汹涌,带有标志性的“余华特色”,但《文城》又和我以前读过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很不同,它更像一部历史传奇小说。
与《活着》自始至终的冷静与通篇的悲悯情绪不同,《文城》的叙述更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时而平静如涓涓细流,无声无息,辽阔无边;时而惊涛拍岸发出雷鸣巨响。比如写林祥福的执著谦卑与忍让时,是包容与无边的;写田氏五兄弟对主人的忠贞时是质朴的;写小美与婆婆之间的关系时,是压抑的;写小美在阿强与林祥福之间的情感抉择时,是撕裂的;而在写兵匪作乱,尤其是写陈永良为林祥福复仇手刃土匪张一斧时,又是激情肆意甚至带有浪漫侠义色彩的。
《文城》是一部张弛有力的小说,其语言艺术可谓炉火纯青,书中金句频现,如“垂柳一样谦卑的林祥福”,“他们的语速很快,仿佛每个字都在飞”“走在溪镇的街道上,她的眼睛金子般地闪耀起来”……余华说:“一部小说是否丰富有力,不是来自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只是骨架,而是来自细节。”《文城》的精彩,就是由一个个丰富而生动的细节撑起来的。这些细节中,隐藏着千变万化的人性,和余华对历史、现实与人性敏锐而深刻的感悟。
作家莫言曾在一次演讲中笑谈,一个作家,要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来写故事,这样的故事就会有细节、有温度,就能打动人。莫言和余华,无疑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家,他们在调动所有感官来写作这一点上,无疑是相通的。
余华自己坦承,写作《文城》的过程是漫长的。作为余华的第六部长篇,距离其上一部长篇《第七天》已是八年,这样一部经过八年不断打磨而成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作者:柯昌礼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