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创作成为展品的一块拼图,你的互动成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你还可以自主定义观展路线……这个夏天,申城不仅迎来了一大波高品质艺术展,也迎来策展方式的“上新”——“共创”,即邀请观众参与到作品、展览的共同创作中来。
“近年来,上海的美术馆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迭代的趋势。对于‘共创’理念的重视,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艺术评论家傅军认为,“共创”思维注入美术馆,前所未有地拉近着观众与艺术的距离,也重新定义着美术馆之于城市生活的意义。
平凡的你我他都可以为美术馆里的展品贡献一份力量。碧云美术馆正在举办的“你的童年,我的记忆——当代摄影中的儿童图像”展中,有一件装置艺术由观众“共创”完成,其中的童年影像来自5月中旬起面向大众的公开征集。正因这样一件特别的作品,这个展览将观众带回了自己的童年。无独有偶,王小慧艺术馆开幕大 展《梦 想者》中,名 为《10000个笑脸》的创作始于今年春天上海疫情严峻时期向大众公开征集的一张张笑脸以及笑脸背后的故事,希望在特殊时期将温暖与希望汇成磅礴的力量。也因而这件作品在展览中看得人们格外感同身受。
展览的完整性,越来越离不开观众的参与。新近登陆西岸美术馆的“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只有在当观众以“游戏”的方式去探索身体与空间、艺术品与日常物品之间的关系时,这个展览才是有意义的。其中有件名为《桌面游戏:偶然事件》的作品,将周遭熟悉的景观加以微缩,置于长条桌台上,鼓励观众随意组合或重置这些微缩景观,并创建在线相册。
展览的参观方式也在迈向“共创”。亮相外滩美术馆的阿德斯梅中国首展,即邀观众展开“私家”探索之旅。展区占据馆内二至五层共四个楼面,参观时,观众可以自主选择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的看法。展览也欢迎观众对导览手册进行重新排列与整合,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观展体验和探索之旅。新近于浦东美术馆揭面的“引力剧场”,一件视觉纵深度超过50米的巨型装置构成一整个展览。这是艺术家徐冰为美术馆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空间——中央展厅量身定制,欢迎每一位观众找寻理想的观赏点。过去一个多月以来,馆方还邀请观众观摩布展全过程,一同见证这件新作品的诞生。
“共创”在国际艺术领域并非新鲜事物。傅军透露,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在其经典著作《观看之道》中就曾开创性地提出:只有从受众出发,不把观众当作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的参与和再创作者,观众对作品的接受与参与才最终完成了这件作品。西岸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顾悠悠告诉记者,自上世纪50年代从法国发展出的欧普艺术流派开始,便已将观者“眼睛的反映”通过精准计算纳入到绘画当中。这种理念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可谓愈演愈烈。
申城时下的艺术展览不约而同拥抱“共创”思维,与包括美术馆在内的艺术场馆服务理念的更迭紧密相连——从过去的以藏品为中心,转变为如今的以观众为中心。美国博物学家妮娜·西蒙在《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一书中提及,文化机构如要重建与观众的联系,需要让观众成为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消费者。
“现在的文化艺术氛围下,观众有许多机会亲眼欣赏到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的作品,莫奈、毕加索等等。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与艺术家或与这些作品的距离仍然是遥远的,是置身事外的。”顾悠悠说,这种遥远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警戒线或是画框所带来的,更多是由于“远观”是其唯一体验方式而带来的。因而她认为现代美术馆,负着带给观众“有别于传统观看方式的展览”的责任与使命。
记者发现,就连主打传统艺术的程十发美术馆,也在积极引入“共创”,以期“圈粉”观众。该馆近日推出的“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在展线最后特别设置了“乾坤大挪移”互动体验区,呈上一枚趣味彩蛋。这个区域的墙上贴有形形色色的山水画元素,每一个元素都取自展览作品,观众可随意组合,形成一件自己构图的作品,由此体味中国画创作中“经营位置”的重要性。而在如是积极参与“共创”黄山新意境的过程中,黄山奇景、传统绘画与观众也无疑更为亲近。
“‘共创’,意味着观众与展品或展览的高互动性,由此带来的参与感使得欣赏艺术的过程变得有意思。在此过程中,观众的主体意识也在渐渐增强,对艺术加深印象与理解,进而引发更多思考和想象。”在傅军看来,久而久之,这种“共创”会增强大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共同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为健康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者:范昕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