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书房,到《开工天物》的作者宋应星开办的农学堂;从救死扶伤的李时珍开设的医馆,到孙武归隐之处的兵器架……这些曾经出现在爆款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里的经典场景,从荧幕走进现实,来到了上海市民身边。
昨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上海图书馆共同策划主办的“典籍里的中国——上图特展”亮相上海图书馆东馆一号展厅。展览围绕11部《典籍里的中国》中重点讲述的古籍展开,选取上海图书馆珍藏经典版本,并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人们直观感受典籍在历史长河中的源起与流转,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这里,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中华典籍是古人思想的宝藏、先贤智慧的结晶
今天为何要读典?因为中华典籍是古人思想的宝藏、先贤智慧的结晶。以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为例,传说其成书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得以完成。本次展出的藏本由苏洵、苏轼、苏辙共同撰写,明范氏天一阁抄本,为宋代《易》学的重要代表作。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从书名到书中所述内容,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界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的哲思,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此次亮相的版本由宋应星同乡契友涂绍煃于崇祯十年(1637年)刊刻,世称“涂本”,存世甚少。
被誉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地理学巨著。徐霞客历时30年奔波考察,忠实记录下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见闻。因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徐霞客游记》长时间仅以抄本形式流传。本次展出的清抄本,由叶景葵校并跋,颇为难得。
蕴含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中华典籍中蕴含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直抵人心,上海图书馆从珍贵馆藏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版本展出。比如,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历代许多学者曾为《史记》作注,其中以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最为著名,合刻的“三家注”本现存以南宋建安黄善夫刻本为最早。展览中,观众可一览现存最早《史记》“三家注”本风采。
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李时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近三十年,最终成就了不朽经典《本草纲目》。该书版本以明万历年间胡承龙金陵刻本为最早,又有江西本、杭州本、合肥本三系统,被称为“一祖三宗”。此次展出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张鼎思江西刻本为江西本系统中的最早版本,亦为首部官刻本。
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影响世界各地文明
中华典籍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比如,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道德经》全书81章,共五千多字,篇幅不长,但其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全世界很多著名的哲学家。
展厅中展出的《论语》拉丁文译本,则显示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早在361年前即被翻译成外文。据记载,166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殷铎泽与葡萄牙耶稣会士郭纳爵合作,将部分《论语》和《大学》翻译成拉丁文,取名《中国智慧》,在江西建昌刊行,开中国典籍西译之先河。此次亮相的是《中国智慧》的残本,仅存《论语》前十篇《上论》的内容,是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最为珍贵的善本藏书之一,为海内孤本,极为珍稀。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