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除夕夜还有2天,上海交响乐团“2023新春音乐会”明晚将由驻团指挥张洁敏执棒,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依次奏响周天的《升华》、陈其钢二胡协奏曲《悲喜同源》、 李从军钢琴协奏曲《李白》和俞极《丝路·颂》四部中国作品。其中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和钢琴家解静娴分别担纲独奏,这份新春音乐大“礼包”中的《升华》为亚洲首演,《李白》《丝路·颂》则是世界首演。
三年“就地过年”后,在这个新春,不少在外漂泊的异乡人终于能回家与亲人相聚,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对不少上海市民来说, 自2016年“新春音乐会”创办,听场音乐会也成了如吃八宝饭一样的过年仪式。七年相伴,他们在新春舞台上看过笙、古筝、马头琴、竹笛、二胡、琵琶等多样民族乐器,也聆听了几十部由不同时代的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杰作,不同的音色、迥异的风格反映着华夏大地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也让观众在新春舞台上体味浓浓的中国“年味”。
音乐会将在周天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写就的《升华》中拉开帷幕,该作是周天应美国国家艺术基金联合艾伦城交响乐团等委约而作。
曾担任上海交响驻团艺术家的青年作曲家周天,解释该作创作灵感来自他读到的第⼀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的日记。“我被他们在战场上写下的亲身经历所吸引。其中有位名叫昆西·艾尔斯的中尉在日记中写道‘来自家的信件就像天堂冲破阴云密布的天空’,这些记录,无论是一条纪录天气的简讯,还是写下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抑或是来自家⼈的信件到达时的感⼈时刻,都让我深深感动。”《升华》试图通过音乐来传达⼈在此特殊时刻的情感——他们的恐惧、挫折、爱和对和平的祈望。对作曲家来说“这是一张来自100年前的音乐明信片”,乐曲仿佛在一声炮击后开始,在其七分钟的时间内慢慢变得明亮,最后在充满希望的意境中结束。
随后陈其钢的《悲喜同源》,作为2018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选手的必演中国作品,该作最初是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此番新春舞台上呈现的是由作曲家改编的二胡版本,陆轶文不仅要拉奏一把二胡,还会在演奏期间不时换上低音二胡,以扩展至与小提琴的最低音相近的音域。
《悲喜同源》主题取材自古琴曲《阳关三叠》,曲谱依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就。相较小提琴,二胡音色更加沧桑古朴,王维诗中对于人们奔向前程时的喜悦、憧憬与未知,以及永别时的悲伤,在二胡与管弦乐队的呼应对谈中慢慢展开。
李从军的钢琴协奏曲《李白》是为纪念李白诞辰1320周年而作。作品以这位盛唐时期诗人为线索,分为“天马行空”“盛世唐朝”“羽化成仙”三个乐章,以表现作曲家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赞美和颂扬。诗人饮酒后飘然陶醉、诗兴大发的场景,瑰丽动人的意境,也会从谢静娴的黑白琴键上跃然而出。
青年指挥家、作曲家俞极创作的交响套曲《丝路·颂》,旨在以音乐表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民心与心联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壮举。作曲家用三个乐章,串起“一带一路”的文化差异和风土人情,以音符跨越时空和国度,表达不同民族背景下共建美好生活的期许。
除了音乐厅里的现场演绎,从大年初一开始,观众也可通过上海交响乐团视频号线上观看“2023新春音乐会”的分期放送,聆听绕梁余音。大年初二、初六下午两点,有两场“金弦贺岁,玉兔迎春——上海交响乐团迎新春系列室内乐”音乐会。市民可以约上亲朋好友听场音乐会,漫步在衡复风貌保护区体会悠闲春节,同时也可以登录乐团视频号与现场同步音乐“闹”新春。
而随着“中国年”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浓浓中国风的新春音乐会,在国外也颇为盛行。早在2012年,纽约爱乐乐团即在余隆的倡议下创办了“中国农历新春音乐会”,并将其纳入了乐团音乐季之中。
根据纽约爱乐官网显示,2023年1月31日,余隆将再次指挥纽约爱乐的“中国农历新春音乐会”,为纽约观众奉上李焕之《春节序曲》、陈其钢《悲喜同源》 、谭盾《敦煌·慈悲颂》、伯恩斯坦《西区故事》等中西经典。从公布的演出阵容中我们发现,此番亮相“2023新春音乐会”的二胡演奏家陆轶文也名列其中,宁峰、龚琳娜、哈斯巴根等中国音乐家也将登台装饰一新的大卫·格芬音乐厅,用具有人文思考、艺术价值的高水准音乐,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上海交响乐团
作者:姜方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