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一大早,住在马桥的姚先生驱车一个多小时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来到汾阳路150号上海沪剧院三楼排练厅,沪语教学、把杆压腿、身段形体、唱段练声,在这里,沪剧名家徐蓉带领着十余位小朋友逐一练习。虽然加入沪剧训练营不到一个月,姚先生已经发现儿子身上发生了些改变,“以前从不说上海话,现在偶尔会蹦出来几句了。”二月起,这个曾走出众多“小梅花”“小白玉兰”的训练营正式入驻上海沪剧院,在这个海派文化的标志性场所,传统与戏曲的种子正深植到越来越多孩子心间。
“丁字步站好,精气神拿出来,不打断我们再完整地来一遍。”在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丁叶波的指导下,五位“小江姐”有模有样地排演起沪剧经典《江姐》中的“劝降”一折。3月17日,孩子们将迎来今年的第一次汇报演出。丁叶波是最早在沪剧训练营担任老师的演员之一,如今的他能不假思索地叫出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最初他也有过面对小朋友手足无措的时候,为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曾特地去学习了蒙氏教育法,科学地将沪语和沪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抖音上的戏曲红人、青年沪剧演员郜逸萍也是“老师团”的成员之一,“老师猜猜我是谁”,在直播间,她常常能收到学生发来可爱的留言。“孩子的力量特别大,他们身后有一整个大家庭”,郜逸萍对记者表示,“当孩子接触沪剧、爱上沪剧后,或许能带动着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了解这门艺术,孩子登台表演也会吸引家长走进剧场。”
“上海话要念力气度(du),不是力气大(da)”,沪剧名家凌月刚为孩子们的沪语童谣纠正着发音,说好上海话是学习沪剧的第一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让孩子更亲近上海文化是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训练营的初衷,与此同时,多位家长也提到,戏曲表演的身训能帮助孩子拥有更良好的日常仪态。
“这个班里的学生都是‘小梅花’‘小白玉兰’,”徐蓉自豪地向记者表示。作为元老教师,徐蓉在十年前从未想过训练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87年我进戏校,丁是娥老师第一天就来班上对我们说‘你们是沪剧的希望,沪剧的接力棒交到你们手里了。’”徐蓉仍记得丁是娥亲切、音量不高的嗓音,“话虽说得轻,但分量却很重。”现在的徐蓉身上有着一份责无旁贷的使命感,“让更多人唱沪剧,让沪剧被更多人了解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江姐》《回望》《一号机密》《上海往事》……不少来自训练营的优秀学生已经参与了上海沪剧院的多部大戏,在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吴巍看来,这样的良性互动正是传统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演员是舞台艺术的重中之重,为沪剧储备人才是训练营的最大目标”。据吴巍介绍,训练营将于下月起开设高阶班,挑选历届的“小梅花”与“小白玉兰”参与,由沪剧院老艺术家和国家一级演员口传心授,培养未来的台柱子。
作者:王筱丽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