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小说季·广东重点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陆续展开,《人,或所有的士兵》《燕食记》《烟霞里》背后的作者都来自“文学粤军”,极大拓宽了历史叙事的空间,为新时代中国文坛创作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以“战争文学谱系”蜚声文坛的邓一光,这次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战争中的香港。“我时常询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否能够在写作中同时关注到历史、当下和未来这三个向度?写作是否能够承受住时间和文明的审视和批判?我的写作是否能在更为广阔的疆域中与世界构成有效的对话关系?”邓一光谈及创作时说: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当能够充分激起我们内在的丰富情感,引发我们表达和言说的冲动。
与会专家认为,《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部厚重的战争题材作品,也是对战争进行深度反思的长篇。小说将中国抗战纳入到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体系当中,将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放置在世界史的眼光里,用大量非虚构的材料来构筑小说的机体,显示出作者极为扎实的创作功底和极为广阔的写作视野,并通过塑造郁漱石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深刻思考生命、战争、人性、道德、尊严与爱等一系列文学永恒话题,时刻提醒我们追寻人之为人的真正价值。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表示,《人,或所有的士兵》突破了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技法,写人的“小”而非人的“大”,庞大体量中蕴含着真相的分量、情感的重量,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前进过程中所蕴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小说以寻根溯源的考究、去芜存菁的敏锐廓清了香港保卫战的历史脉络,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激荡,打捞了被历史烟云所遮蔽的精神财富。
小小一只碗,盛着每一个卑小的愿望,也盛着中华民族的盛世愿景。镌刻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平朴光景中,最难消散的历史乡愁。
继《北鸢》《朱雀》后,作家葛亮潜心耕耘的长篇小说《燕食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四十余万言篇幅,沿着岭南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以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五代厨人的命运遭际,借美食跌宕故事,细致入微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制,也写出了普通人心中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风骨。
七年前葛亮创作《北鸢》中即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燕食记》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轻松勾连起近代百年岭南历史。
回想葛亮从《朱雀》到《北鸢》再到《燕食记》的写作变化,评论家潘凯雄认为,这体现了年轻作家成长的长篇小说三部曲,能在十年间越写越好,甚至脱胎换骨的,相当可贵。
全书落笔于饮食,其所描绘的却是近代百年中华世事人情,众生百态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寺院庙宇、亭台楼阁,林林总总,堪称“岭南梦华录”。在评论家饶翔看来,《燕食记》里几代厨师,在世间情义、人情冷暖和谋生手艺传承转换中照亮了匠人尊严。“小说中对中国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的回归尤其倚重,通过人物行动而非心理描写展开叙事,戳中了中国人内心美学趣味的隐秘,深得传统文化神髓。”
《烟霞里》以编年史和大事记的方式,书写了一个人的成长史,并借此反映中国40年来的社会变革,很见写作功力。小说由家族故事延伸到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画卷,《烟霞里》为一代人立传,贡献了新的美学形态和女性形象。与会专家认为,魏微凭借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验、对日常生活的深切介入、对平凡人物的深情厚意,推出了内涵丰富、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看来,《烟霞里》是魏微创作的转型和升华,小说通过讲述女性一生的生命历程,记述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充满了书写的张力,体现作家想和时代直接发生对话的诉求,展现出作者宏大的创作理想和抱负。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认为,《烟霞里》拓展了广东女性文学的艺术疆域,小说回顾一个女人繁茂的一生,以女性的生存、奋斗和自省为着重点,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对时代冲击下的女性心理、女性情感进行思考探索,为解读广东女性文学乃至中国女性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充盈了中国文学女性形象艺术画廊。
“魏微善于在看似平常的人生境遇中写出曲折往复的复杂内心,与读者产生深层共鸣。其笔下人物无论多么卑微、人生境况多么艰辛,总能被作者赋予宝贵的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谈到,《烟霞里》也是70后作家为文坛奉献的一部重要力作。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