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国历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以今天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的视角看,明代传世的图像与物品之丰富是之前的时代所未有的,它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中国社会的文化丰富性。而塑造这一印象的正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以及他们所影响的其他职业阶层。
今天于龙美术馆西岸馆揭幕的“龙与士——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是该馆迄今第三个明代特展,也是该馆十周年系列展之一,特别选取从“士”的角度回望明代的书画。
展览由龙美术馆创始人、收藏家刘益谦担任总策划,谢晓冬策展,精选83件(组)明代书画珍品展出。时间范围自元末到清初,类型包括扇面、挂轴、册页和手卷等,风格基本涵盖明代书画史的各个专题和流派,如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可谓一次关于明代的视觉盛宴。其中约20组作品为首次公开亮相。
这些展品涉及到的创作者近60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他们日后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但九成为进士出身,不少在朝廷有过或短或长的任职,如吴宽、王守仁、王鏊、赵南星、熊廷弼、史可法更是明朝政治、思想和军事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士是明代最具偶像性质的形象。”谢晓冬感叹道。他指出,多元化的士人生态既是明代文化艺术繁荣的深层背景,也是此次展览的特别叙述所在。“士人”不仅是明代“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阶层之首,也是明代社会精神生活、观念和形象的塑造者。
在这个展览中,多件长达十米的手卷洋洋大观,尤为引人瞩目。
例如,沈周《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曾在拍卖场上以近1.5亿元成交,仅绘画部分长度就近11米。沈周位列“明四家”之首,也是吴门画派的领袖。这件作品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被王世贞称为沈周“第一笔”。此卷是沈周以笔墨为好友吴宽践行,送他从苏州到北京,寄托一路平安的祝福。观者可以沿着卷首的山路一直往左走到达北方,这条路一直在山岗、水涧、峭壁之间穿越,隐隐现现,总有道路参差其间。卷后除了有王世贞近千言的诗跋之外,还有张九一、程应魁、周天球、王顼龄、王芑孙、陈介祺等明清十三家长跋。
沈周《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记》也颇为精彩。兰亭修禊是画家热衷于表达的一个题材,描写文人士大夫曲水流觞春日雅集的场景,成为他们精神交流方式的重要标志。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刘松年等很多画家都曾表现过,文徵明本人更是不止一次画过这个题材,其中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最为著名。此次亮相的这幅手卷,文徵明创作于1557年,当时他已88岁高龄,以青绿为主的画面却颇有朝气,很是典雅。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记》
艺术不仅仅关于图像,它更是文化和历史。在展出的作品中,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行旅、送别和雅集文化如何出现在明代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里,也将看到手卷、扇面和册页这些形式如何作为礼物和社交场景,巩固和创造人际关系。
绘画不仅仅基于友谊和礼尚往来创作,也被悬挂于特定场合和季节,成为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图像出现在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呈现明代人的时空观和日常审美,甚至参与集体信仰的塑造,如本次展览中呈现儒家信仰的《圣迹图册》。
唐寅《金阊送别图》(局部)
书法是最直接表现作者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体现书写者的内在学识、哲思与道德文章。士大夫未必擅长丹青,但书法是必修的事业,甚至皇帝本人日常也需临池不辍,本次展览中隆庆帝的《行书五言诗》便是例证。当然,这首先因为书写贯穿于文士阶层的各个生活场景当中,书写即生活本身。
当人们以“士”为入口欣赏阅读明代书画,感受视觉审美冲击之余,也一次次被这些作品带回历史现场。
仇英《人物图卷》(局部)
作者:范昕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