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海报
“虽然‘人生路遥’,但年轻人始终心怀热望。”总制片人魏巍说,与电视剧《人生之路》暂别,不舍与感恩的情绪交织,但更多的是振奋、为观众给予的正向反馈深深触动。“看到许多网友说,剧中以高加林为代表的群像让他们感悟到了面对命运曲折拒绝躺平、要用奋斗回击挫折时,我们觉得青年观众读懂了《人生》,也读懂了我们创作这部剧的初心。”
昨晚,上海出品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收官,实时收视峰值第三次突破3。事实上,这部从路遥小说《人生》脱胎而来的电视剧自3月20日开播后,热度与口碑一路上扬。电视端,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收视率多次超过2.5,创央视一套近一年来的最高纪录;网络视频端,爱奇艺站内热度榜上《人生之路》多次夺冠。一份综合了电视与网播受众的用户画像更直观地照见了为“高加林们”牵动情肠的人群。其中,18至24岁、25至34岁、35至44岁的观众占比依次为20.06%、34.41%和29.18%。换言之,18至44岁的观众占比超83%。超八成的观众在看《人生之路》时都在看什么?微博、抖音、知乎、虎扑以及爱奇艺站内弹幕里,相似的话语可以回答——“去读书,去翻山”“越难越上”“道路艰难,会有小抱怨、有小颓废,但永不言败”“高加林活出了我们向往的饱满人生”……如果说文学经典能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引发关注,是源于路遥将他对社会、对时代的感知倾注笔端,敏锐提出了关于理想与现实落差、爱情与前途矛盾的“高加林难题”,那么作家在1981年以一个亲历者视角尚无法回答的命运之问,能在今天被当代青年读解,则是电视剧创作者在时代之变、中国之进的现实里,替时代“回答”了路遥,也与路遥“共同回答”着新时代的青年。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评价《人生之路》:“它在把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背景放大的同时,还把陕北年轻人的青春朝气凸显出来——青年的命运变化折射社会变化,强化了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主题。”如其所言,从经典焕新而来,这部剧不单富有年代剧特征,更注入了时代精神,以时代之剧的面貌激扬起当代青年的奋斗之志。
是“奋斗”的精神内涵让经典爆发新的生命力
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首发于《收获》杂志,又以《文汇报》的探讨为起点引发青年大讨论,轰动全国。关于乡村的梦想、城市的现代化,关于爱情,也关于抉择,高加林成长中的磨难、苦痛、挣扎与期待使得他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形象之一,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始终“活”着的虚构人物。
隔着40多年,一代青年的心灵史、成长史,能否继续演变为今天青年的“人生答案之书”?从一开始,包括60后闫爱华、70后魏巍在内,曾深受《人生》影响的主创团队就投出了信任票,这一票是基于对原著精神内涵的充分体察。
原著中,高加林的难题是农村与城市、下地务农与成为知识分子之间的抉择。时代在发展,像高加林那样,在黄土高原上被命运暴击、挥着锄头刨地弄得满手血泡的经历,今天的城市青年可能不会有了,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被时间抹去的。比如高加林面对命运无常、生活委屈的无力感,自己人生向上阶梯被人抽走后的痛感,当下青年人不乏共鸣。尤其是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时,高加林如何直面现实、走向未来,这也是广大青年始终关切的问题。“发展的社会中,高加林想要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理想,这不仅是他个体的奋斗,是40年前一代青年的处境与思辨,同样是今天带给青年人启迪的情感入口。”魏巍说,是奋斗的精神内涵让经典爆发出新的生命力。
小说里,高加林遇到的第一个人生挫折,是他民办教师的资格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失业后只能去市集卖馍。《人生之路》将这段情节改编为“高考冒名顶替”。改编之后,命运更深重的打击,让人物弧光在延展的困境中充分舒展;而高加林、高双星意外“交换人生”后,他们一个在困境泥沼里不辍希望、始终找寻光亮,一个在漫长岁月里重寻自己、重回人生正轨,同样承续了“人与命运风浪搏击抗衡”的原著精髓。
一位网友的观后感记录着今天青年人的心路。剧中,一场交通意外夺走了高加林优秀民办教师的评选资格,连带着,他的转正梦断,人生再一次被打落谷底。万念俱灰时,老师景若虹将他引到一片玉米地。“阳光刺眼,但更耀眼的是个身体残障却依然‘汗滴禾下土’的身影。”观众在追剧日志里这样写道,“故事里的高加林被那个苦难又强悍的身影戳中了,屏幕前的我也是。大山里的人,普通又滚烫,他用他身上或者说我们民族血液里的自强不息照亮了高加林;而我也在期待着,高加林写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那一笔”。
是时代本身在“续写”《人生》里众人的命运
路遥在《人生》结尾处是这样写的:“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里,高加林并没走出人生的困顿。“在那个改革开放刚起步、城乡二元结构尚未被打破的年代,作家写出了万千高加林面对发展受限时的不甘和不屈,但他回答不了笔下人物的迷惘,没法给出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能够获得精神满足的出路。”魏巍说,“现在,当我们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过去时空,见证路遥未能见到的时代发展、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等等,这40年恰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型最为波澜壮阔的40年。当年满怀人生冀望的‘高加林们’,如今已经有了太多空间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所以,从某种角度看,其实是时代本身在“续写”《人生》里众人的命运,而非电视剧创作者自己凭空生造了脱离现实的艺术乌托邦。电视剧所拓展的内容,是在新的时代环境、社会变迁中,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必然归宿。
拥有“金子般内心”的刘巧珍是个最佳例证。《人生》里,婚姻和大山都是姑娘解不开的人生枷锁。《人生之路》里,“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走了才有自己的路”从巧珍嘴里说到了观众心坎里。时代局限下,巧珍没念过高中,但她并不自卑怯懦,而是在自省中自强,坚韧的姑娘拥抱了无限和煦的阳光。观众相信巧珍会在电视剧塑造的平行时空里拥有更多选择,是因为现实世界这40年间,“时代楷模”张桂梅帮助2000多名山里的女孩走进大学校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故事触到了亿万人心头最柔软的地带,更带给那些渴望知识与远方的女孩无限希望。而高加林和高双星能先后在人生最低落时爬出泥沼,在知识的支撑和鼓舞中重新直面生活,这又何尝不是时代真实的回音?这些年,诗词大会上夺冠的外卖小哥也好,清华园里读到硕士文凭的学校保安也罢,读书学习成就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远方。正因为这些现实中最普通大众的辞典里不存在“孔乙己文学”,观众会相信,剧中的高加林甚至高双星在人生最苦楚时能凭读书“直挂云帆济沧海”。
现在,电视剧《人生之路》走到了终章。但在各大图书销售网站上,小说《人生》悄然登上了畅销榜前三。经典文学作品再度进入年轻人视野,成为案头读物,这是影视作为大众文艺从严肃文学中汲取能量又给予馈赠的相辅相成。而当今天的网友发出“你我皆是高加林”的感慨,其实我们已和文学世界的高加林一样,不愿躺平,哪怕一手“烂牌”,也要在奋斗中打出自己的好牌。文艺与时代互鉴互证,是创作最好的模样。
相关链接:
《人生之路》丨陈晓: 高加林的抱负与挣扎,我很珍惜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yingshi/20230412/516194.html
《人生之路》丨李沁: 黄河,你有一个闺女叫刘巧珍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yingshi/20230412/516195.html
文化视点 | 专访《人生之路》编剧洪靖惠:一代代青年对人生的追问从未停止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yingshi/20230403/514838.html
独家专访 | 阎建钢:《人生之路》期待与年轻人建立起关于青春挫折奋斗的新共鸣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yingshi/20230320/512643.html
作者:王彦
编辑:傅璐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