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的科普书都很难写,不是因为作者的水平有限,而是这本书如果讲得太浅了,就和中学生物学课本一样,没有了新鲜感,读者不爱看;如果写得太深了、太专业了,普罗大众的生物学知识储备不足,便很容易弃读。这本《细胞简史》既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知识,把人类在细胞研究三百年历史上的重要进展描述得一清二楚,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可读性,又穿插了很多科学家的生平趣事,有时还提出一些假设与探讨,激发了读者的思考。
本书作者程林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一名在细胞科学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学里传统细胞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但是省略了拗口的专业术语,用讲故事、类比的方式来解释那些专业概念,帮助读者构建知识体系。比如作者用三个章节的篇幅从干细胞的定义,讲到人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又讲到独辟蹊径的人造干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明,厘清了干细胞研究的发展脉络。作者对自己专业的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书中前文提到的知识点经常会在后文中得到呼应。
《细胞简史》
程林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中关于细胞探索历史的内容非常有意思,胡克发现细胞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牛顿那句著名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是在羞辱胡克个子不高,而列文虎克才是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
书中细胞科学的发现广泛造福人类的故事不胜枚举,有发明无创产前诊断的卢煜明,他和团队甚至能从孕妇的血液中获得胎儿的全部DNA图谱,仅用孕妇的血液就能筛查胎儿的遗传疾病;有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这一成就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还有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首创利用反式维甲酸诱导白血病细胞再次转变为正常细胞,让肿瘤细胞改邪归正。也许普通大众不熟悉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伟大发明发现早已造福人类,甚至挽救了无数生命。书中还有科学家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证明幽门螺杆菌为致癌物,让人感慨科学界里总有那么一群人坚持真理,不畏艰险,推动人类的进步。
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细胞科学的探索和发现不仅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当监管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就有可能发生无可挽回的错误。比如贺建奎之流,为了自己的一纸论文私利,违反伦理和法律,进行基因编辑人体试验,就是应当予以严禁的反面教材。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是说一对夫妻无法受孕,最终将女士卵子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名女性提供的去了细胞核的卵子中,再以这个进行了核移植后的新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并成功诞生了一名婴儿,名副其实的有两个妈、一个爸,即三父母婴儿。这个新闻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社会争议。
只要我们的科学是遵循造福他人的理念,就一定能在一条正确且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大道上一直走下去,哪怕是短暂的黑暗。
作者:徐亦文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