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于上海来说,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以更生动的讲述、更深刻的阐释与更悠远的意蕴,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日常、灌溉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由此,每一个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个体,终将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团结起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伟力。
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人民群众亲之近之,让中华文明润物无声地滋养人民。文化“活起来”,为的是要在当代人中“火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风骨、革命文化的激昂刚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融为一体、互为镜鉴。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到杂技剧《战上海》,它们都是海派艺术语汇对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由衷礼赞,也是充分激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顺应当代审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而结出的文艺硕果。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杂技剧《战上海》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将重要的历史研究与发现,以更深刻晓畅的方式展示,让人民群众学之思之,让中华文明阐幽显微地启迪人民。去年上海博物馆宣布推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个特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便溯源最早发现“中国”二字的西周何尊铭文。同时期文物的展览并不鲜见,缘何“宅兹中国”成为20万人次观展的“现象级”展览?亲历现场必定了然:不只以文物年代、类型为脉络,而是从文物的甄选、摆放、说明的每一个细节,用心用情地诉说——中华文明不仅源远流长,更在交融与发展中展现其伟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激发观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立足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群众勉之用之,让中华文明广泛紧密地团结人民。如今漫步中共一大纪念馆,你或许会与一批小学生讲解员不期而遇。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坚持18年,自主开发了普通话、英语、沪语甚至是快板书的党史讲解词。童言童语打动观者,也让红色信仰与家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早早生根。而一场全民参与的“海派城市考古”,串联起的不只是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红色地标、海派建筑与江南韵致,更鼓励每一位普通市民成为文脉的发现者、研究者,甚至是讲述人。由此,文化溯源与文化认同从“自上而下”的单向推进,变为人与城有温度、有情怀的“双向奔赴”,成为砥砺奋进道路上的精神航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唯有文化根脉不断,精神家园不朽,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方能在历史洪流中破浪前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的文化由人民挖掘传承、发展创新。让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浩然之气,化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纷繁复杂世界的定力与底气,激发起新时代伟大实践中锐意进取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黄启哲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