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
王可越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当面对复杂问题或重要机会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无助、焦虑,甚至因此错失良机。我们需要一种独特的能力来看透事物的表象,洞察其本质,发现机会。这种能力就是无与伦比的洞察力。然而,这种稀缺能力难以通过传统学习轻易获得。
本书以作者十年来讲授的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从自我、他人和世界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洞察力的内涵和基本使用方法。不同话题相互关联,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性。通过学习洞察,读者有机会突破传统思维,开阔视野,发现全新的思考角度,对生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内文选读:
复杂多面的人性
我问学生:“你为什么熬夜?”
对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要学习,用功啊。”
如果我们熟悉了,我就会知道:熬夜的同学们,大多数时候是在磨蹭、犹豫,东摸摸、西玩玩。他们没正事可干,也不肯关灯睡觉。
在年轻人群体中,存在“报复性晚睡” 的现象。晚睡是对谁的报复?也许是对父母管束的报复,也许是对之前严格自我管理的报复。以前有家人管,我们被逼着作息规律;后来自己离家上学、上班,不得不按照时间表行事。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就想尽情享受自由。
如果白天很忙,就用熬夜补偿;尽管晚睡更累,玩要耗费更多心神。熬夜打游戏、追剧、去酒吧喝酒,简直像另一种形式的加班,甚至比加班还累。越休息越玩,越玩越累,这也真是很普遍的荒诞现象。
晚睡者也会憎恨自己,或责怪手机。他们要求 “我跟手机分房睡。”但其实他们很明白:我知道早睡有好处,但我仍然选择不早睡。
“用着最贵的护肤品,吃着最好的保健品,熬着最深的夜”——这是如今年轻人 “硬核养生” 的真实写照。部分年轻人努力上班就是为了努力玩,如果玩得不够狠,上班付出的辛苦都有些可疑。
也有人告诉我:“我睌睡,其实是不舍得睡。睡过去,就浪费了。”“这一天很空虚,不想第二天那么快到来。
“醒着更划算”这种说法好比一则社会新闻。有人去豪华酒店住,为了“值回房价”就选择通宵不睡觉。似乎醒着过一晚,付出高昂的房费才更划算。
这也是很多人放长假时的感想。明明放假休息了一周,却为了 “过更有价值的假期” 熬了更多的夜。上班之后,感觉身体状况甚至不如之前。
这些年轻人睡觉的“真实”状态,就是既 “想睡。 又“不想睡”的矛盾状态。
我们在表达一件事情时,总是透露出内心还关切着另一件事情。嘴上不承认,行为却很诚实。人心是矛盾的:我既想要这个,又不放弃那个——我全都要。
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想的呢?这种矛盾状态很难被定性。
蒙田说:“对习惯于观察他人行为的人而言,最难的莫过于去探索人的行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为人的行为经常自相矛盾,难以预料,简直不像同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为了看起来是个 “自洽的人”,我们会故意压制一个选项,而积极维护另一个;但内心从未真正排除其中任何一个。
从“本性”来说,我想大吃一顿,我要躺着不动。不过,如果我一直躺着,就会觉得自己太颓废了。我内在的声音又开始自我劝诫:我要变瘦,我不能太颓废。眼前的享受不想放奔,以后的后果呢?仔细想想,也不敢掉以轻心。
我嘴上说的,不见得是心里想的;心里盘算的,不见得是潜意识中运行的;而潜意识,也在不断地流动、变化。我们想要大吃大喝、享受美食,又怕自己变胖;我们想要尽情玩乐,但不愿意承担后果。
人们想与众不同,胆子大一点,出格一点,又怕太与众不同。人们总处在纠结中。
有人把“社恐〞 挂在嘴边,又期待交到朋友,只是担心不懂沟通,怕被人伤害。有人一边热衷于积攒优惠券省钱,一边开盲盒( 盲盒是最不理性的,因为不知道结果)。
有人喜欢安全而温暖的环境,却也期待着冒险与挑战, 期待在朋友的带动下,参与一次冒险。
朋友取得了成功,我替他高兴,却还有点嫉奶,这两种情感都同样真实。人就是这样复杂多面。
有些时候,人不仅盲目,还虚伪空洞、口是心非;随时可能改主意,为新的选择找一套说辞。但是人心的丰富,也正体现在此处。
作者:王可越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