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知不觉闯入这课堂,从来听不到下课的铃声,不知何时毕业,我们因此一生厮守于此,成了永远的同学。……无论我们瞌睡、聆听还是思考,都是在这堂文学课的课堂上,它很狭小,但很辽阔,足以供养我们的灵魂。”——作家苏童在《程永新的风》里,写下他与《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多年的文学情谊,令人动容。
前不久,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陈仓作为《他们和他们:作家眼中的编辑》主编之一,与《上海文学》编辑部主任、青年作家甫跃辉在悦悦书店分享“我的编辑朋友圈”,畅谈编辑和作家的交往故事。书中邀请60位一线作家写43位中国当代名刊的编辑名家印象记,如《收获》主编程永新、《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雨花》主编朱辉等,希望帮助读者建立对编辑群体更立体的印象,了解文学作品诞生的背后。
全书采取“大家写大家”的独特视角,让读者跟随作家的笔触触摸编辑的工作作风与脚踏实地的生活、温文尔雅的态度。收录的人物均有编辑和文化名家的双重身份,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者,他们所谈的文学人生和艺术经历,对读者别具意义。
“大家可以将这本书当成作家和编辑交往的手册、文学爱好者的投稿指南,这可能是我们编写这本书在实用层面的意义。”陈仓认为,作家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编辑,才能在文学之路上绽放光彩。他们谈到,写作者开启文学生涯,进入文学圈,离不开编辑的引领。有时,作家和编辑是伴生的两种身份、兼通的两个群体,作家亦可是编辑,编辑亦可是作家,他们惺惺相惜,彼此成就。
比如,毕飞宇在《青梅竹马朱燕玲》里如是表达感激——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我要说,遇上燕玲实在是我的幸运。她的认真和善良帮助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她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小说家在她的“手上”被埋没了。她的眼光始终与众不同。她从来就不相信所谓的名气。
既是青年作家又是编辑的甫跃辉以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好的编辑对作家的成长起到督促和指引的作用,封面上的作家和版权页上的编辑,共同构成了令人心向往之的文学圈。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