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主办,中版书房、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协办的“十年琴书路——《琴书密码》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音乐是跨越科学和艺术的独特门类,是承载文化自信、民族灵魂的重要学科。“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传承千年的古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乐器,琴学、琴曲、琴系的历代传承有序直至今日。音色富含“丝韵之美”的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而传承古琴音乐的主要群体,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热衷于艺术实践的精英式人物,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琴书密码》的作者卢艺先生生于艺术世家,祖父卢洛夫师从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父亲和姑母分别从事美术和音乐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卢艺先生从小习文弄墨、抚琴操缦,虽然后来因为个人兴趣原因选择学习航空工程并以理工作为职业方向,仍一直坚持对于艺术与人文的痴迷和热爱。
卢艺是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是人机环系统研究所团队成员,多年从事复杂系统安全性、人机交互可靠性、人因安全领域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央军委装备预研、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卢艺博士的学术研究中,突出以“人为中心”,以人机交互、人因工程作为核心着眼点。在繁重的科研之余,他将所挚爱的古琴、书法作为重要的精神缓解和新的思考休息方式,渐渐的,这样的习惯让他开始关注基于理工科的“系统工程”视角,从需求、设计到执行的多维层面来解构艺术原理,来破解中国古人是如何理性实现“道法自然”、“人琴一体”,并热衷于从中国古人的艺术传承脉络和实物证据中找寻人所未知的证据。卢艺博士尤其是通过在非文艺专业人群中用科学思维解读传统琴学、普及制琴/制弦理论,让古老的古琴艺术能在新时代中国更好的科学、系统的传承下去,为促进古琴艺术的古今融合、文理沟通,提升当代琴人的科学素养、审美认知持续贡献着自己的特有力量。
要更好的认知书法、认知古琴的传承内核,都不能仅仅从他们自身出发,而应是从姊妹艺术的对照、辨析入手。在从2010年起到现在的十多年间,卢艺博士选取了古琴与书法这一对中国艺术的“孪生子”,持续性记录自己的长期思考与实践感悟,不断否定、反复推敲,最终在2023年将其提炼集结为《琴书密码》一书。
《琴书密码》
卢 艺 著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卢艺尝试以理性结合感性的方式对古琴和书法的核心审美、技术机理进行比较分析,创造性的提出了“琴书合同”的层级化理论及实践方法、案例。全书20余万字,分为四个章节:《论书》一章探讨中国书法“二王正脉”流传过程中重要物证;《论琴》一章从弦、琴、人、曲的四维角度解构古琴的前世今生,为“九德之妙”做科学化注解;《琴书合同》一章针对“琴书相合”这一命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和思辨,其中所构建的“琴书七级浮屠”勾连了“势音相合”、“字拍对照”等关键研究成果,架起了琴书之间的桥梁,让“琴书互现”成为现实,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的首见;《随笔偶录》一章中,拨亮一盏盏灯,见证作者心中艺海双帆那跨越古今的远航。
在8月16日上海书展的新书分享会上,本书作者与见证他十年琴书之路的嘉宾,著名古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晓莲教授,著名制弦家,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总经理戴卫女士一起深情回顾了这段“艺工结合”道路中的所见、所感。正如卢艺在这次新书分享会中讲到的那样,中国文化与艺术长河中的精英,书有王羲之、琴有嵇康,他们都是融合生命关怀与审美追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法”的突破,不断寄喻人的关怀。初学古琴的他以一张品质不佳的练习古琴配装“戴氏冰弦”,弹奏戴晓莲教授打谱的《修禊吟》,研习王羲之《兰亭序》、《集字圣教序》,抚慰了他那段在美国访学的异国岁月。卢艺感慨道,这样的琴书之源,很难说是不是只源自今生的经历与学习,他沉醉于中国式艺术传承的伟大魅力,并乐此不疲。在上海交通大学,他还在努力通过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等理工手段去解密古琴艺术的核心“丝韵之美”,带领科研团队从琴学文献整理、古琴音色分析及专家经验智能评估、琴弦自动化制造的全方位维度去勾连“弦琴人曲”,突破“艺工结合”新研究范式在上海的精准落地与持续发展。
发布会现场气氛活跃,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嘉宾对谈环节结束后,观众们就他的创作之路和琴书经历和纷纷进行互动提问,与会嘉宾一一进行了解答。在活动的中间环节,戴晓莲教授演奏了广陵派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古琴嘉宾廖仲楠演奏了宋代名曲《秋鸿》,悠远、苍古的现场古琴雅集让参加本次新书分享会的书友、琴友深感不虚此行。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