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人类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践过程中发明的,自最早的称量货币出现以来,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解读货币演变规律,还是洞察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我们都需要熟悉世界货币史,了解人类不同时期的货币实践活动。《世界货币史:古代卷》便是了解货币史的佳作。作者在博览古今、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古代文献为线索,以出土文物为依据,通过“称量货币时代”“钱币的诞生”“金属货币信用化”“货币法制的建立”四个篇章,用“纵向几千年、横向全世界”的全时空视角,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世界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王国与王朝的货币实践,详细解读了货币起源、发展、演变的普遍性规律。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
石俊志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货币的诞生比你以为的早一千多年
导言:传统货币学认为,钱币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 ,在人类发明钱币之前,商品交换采用的是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货币金融史专家石俊志教授在新作《世界货币史:古代卷》中提出一种新颖的观点:在人类发明钱币之前的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社会的商品交换,采用的是以称量货币为媒介的方式。当然,同时并行的有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何为称量货币?与钱币有什么区别?
我们通常说的钱币,其实是一种数量货币,它被使用时不需要称重量,依靠发行者的信用发挥货币职能。而称量货币,是相对数量货币而言的,它依靠币材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一般需要称重量,有的也不需要称重量。
比如,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黄金、明清时期的碎银子就是称量货币,称量单位主要采用“两”和“钱”。古代两河流域的大麦和白银,也是称量货币,交易使用时也需要称重量。而中国古代的铜钱和现代的纸币,则都是数量货币,交易使用时不需要称重量。
称量货币和数量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发挥货币功能的依据不同。一种货币是称量货币还是数量货币,并不取决于它的币材,即不取决于它是由金、银、铜等何种金属制造,而是取决于它依靠币材价值,还是依靠发行者信用行使货币职能。譬如,白银可以是称量货币,也可以是数量货币。中国明清时期实行银两货币制度,银锭、银铤、元宝、碎银都是称量货币,交易使用时需要称重量。外国银元、中国民间仿照外国银元制造的本土银元,甚至清朝晚期政府采用机器制造的银元,交易使用时不需要称重量,而是各有标准形制,交易前由官估局或公估局认定各类银元的白银成色、含银量价值,使人们事先知道这些货币的价值,之后用来进行交易,所以仍属依靠币材价值行使货币职能的称量货币。而1933年时,中国实行废两改元,就是将白银货币从称量货币改成数量货币,其形态也从不规则的银锭、银铤、元宝、碎银等改变为由政府统一发行的、由法律赋予强制流通能力的、具有法定统一标准形制的银元。这种银元在交易使用时,不需要称重量,依靠发行者的信用和法律的强制行使货币职能,政府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减小币材金属投入,进行减重发行,所以这时的银元已经不是称量货币,而属于数量货币。
人类最早的称量货币的诞生
货币发展的历史是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转化为称量货币,再从称量货币转化为原始数量货币,最后从原始数量货币转化为数量货币。
从整体来看,世界货币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称量货币时期和数量货币时期。
称量货币的前身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交换媒介,发挥货币职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称量货币。称量货币的诞生,需要具备另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要有国家法定统一规范的称量标准。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最早的称量货币的诞生,发生在公元前2096年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2096 年,乌尔第三王朝的第二任国王舒尔基在两河流域统一度量衡,使商品价值量化单位实现了国家范围内的统一 。舒尔基将他的称量单位标准制造成石刻砝码,颁布天下,使其流传后世。
舒尔基的称量单位标准首先影响着古代西亚各国。乌尔第三王朝衰败后,两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 539 年,波斯国王居鲁士消灭了新巴比伦王国,继承了两河流域的称量单位标准。
波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舒尔基的称量单位标准随着波斯帝国大军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称量货币时代的起点,也是世界货币史的开端。而称量货币的长期发展,就产生出数量货币——钱币。
古代中国的称量货币是布帛和青铜,古代两河流域的称量货币是大麦和白银。经历了1000 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青铜称量货币在黄河中游的晋国产生出金属数量货币——空首布。两河流域的白银称量货币在小亚细亚半岛产生出金属数量货币——琥珀合金币。
称量货币与数量货币并行
人类发明钱币之后,称量货币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与钱币并行,继续发挥货币职能。以中国古代为例,铜钱广泛流通之后,布帛称量货币、粮谷称量货币、黄金称量货币仍然并行流通。这种情形,在秦汉时期乃至唐宋时期,表现依然明显。
秦始皇统一货币,并不是将所有货币统一为铜钱,而是将其他诸侯国家的货币废除,只留下秦国三种类型的货币:一是黄金,是称量货币,交易时需要称量,称量单位是“溢”;二是布币,是原始数量货币,可以用作货币,也可以用作衣 料,交易时不需要称量,货币单位是“布”,标准形制为“布袤八尺,福广二尺五寸”;三是铜钱,铭文“半两”,是数量货币,交易时不需要称量,货币单位 是“枚”。此时,称量货币与原始数量货币及数量货币三者并行。
到了唐朝,数量货币铜钱与布帛称量货币并行流通。金银主要是宝藏手段,而不是流通手段。唐朝的黄金和白银作为财富宝藏,形制多种多样,有“铤”、“饼”、散碎金银和金银器皿、饰物等,用于宝藏、赏赐和大额支付。唐朝的铜钱和布帛作为商品交换媒介,铜钱是铭文“开元通宝”的数量货币,布帛是依靠币材价值行使货币职能的称量货币,称量单位为“尺”“寸”。为方便交易,唐朝的布帛货币有法定的各种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凡绢、布出有方土,类有精粗 。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所以迁有无,和利用也”。
唐朝的铜钱数量货币与布帛称量货币并行流通,一起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
作者:石俊志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