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城市空间艺术季位于徐汇滨江南段的作品《白猫留声机》。(受访者供图)
一只闭眼沉醉于“打碟”的偌大白猫,与徐浦大桥“同框”,近来在社交网络上出镜率颇高。变身2023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馆的原白猫洗涤剂厂库房,以及包括网红“白猫”在内散落滨江5公里沿线的30余件室外展品,激活了徐汇滨江南延伸段这片久为人忽略的区域。在这里,人与自然、建筑、艺术和谐共栖。仅一个设计细节便耐人寻味:主展馆外层层叠叠的坡道、楼梯将绿植与参观动线交织在一起,徐徐向上,一面仿若行走在树梢上的立体生境花园,一面可以随时进馆看展或是眺望江景。
最近,2023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七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23静安国际光影节、首届外滩建筑节等节展在申城几乎同时举办,将数量可观、形式各异的公共艺术从市中心延伸至五个新城等远郊,覆盖全市16个区。随处散发的艺术感染力,悄然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质,呼应着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程雪松认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审美能力,能够感受城市之美、艺术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有了这样的审美基础,一个城市就有了自信的底气。”在业界看来,如何让浓烈的艺术氛围不止于表面的吸睛与热闹,真正催化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唤起更多正向的作用,同样引人深思。
作品《此时此地》,第七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展品之一(摄影:叶辰亮)
植入艺术的酵母,充满魅力的城市空间在生长
扩容与延展,无论对于行至第十个年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还是迎来14岁的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都可谓是关键词。前者在全市范围内共设20个展区,其中6个重点样本展区涵盖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五个新城,也联动浦江森林艺术季、嘉北郊野公园稻草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触角前所未有之广;后者在延伸展区数量上亦创下历届之最,串联起彭浦新村、张园、大宁久光中心等9个片区。
透过镂空抽象人形状的《自然之魅》俯瞰秋荷片片,感受荷池畔竹编大型“鸟巢”《空游云行》的可观可游,看伫立在稻田上的《自由的风景》折射出神秘光影……骑行或漫步于青浦区金泽古镇的双祥村,不经意间便能邂逅不少艺术品与乡间田野环境相结合的大地艺术。双祥村被称为“浮在水面上的村庄”,西与周庄古镇一衣带水,北靠锦溪古镇,是今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一个重点样本展区。被艺术激活的此处,愈显水乡田园般的诗意。
而这样的惊喜,这些天几乎在全城上演。且看,形形色色的木构装置筑起庄行郊野公园里独特的风景线,这是城市空间艺术季奉贤新城展区联合同济大学木构建造节带来的精彩创意;选址宝山钢雕公园的艺术季宝山展区,上新了一批艺术装置,以钢材作为创作材料,勾连起此处作为重工业园区的前世记忆,其中作为宝山重工业时期典型历史遗存的除尘塔,更在灯光装饰等加持下“蝶变”为作品《城市呼吸》。成为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展区之一的镇宁菜市场里,悬挂着一系列有趣的床单绘画作品,居民购买的蔬菜也将被装在印有艺术家涂鸦作品的塑料袋里被拎走;艺术史上诸多名人名画以霓虹立牌的形式,筑起一座别样的《24小时美术馆》,现身雕塑展市西中学展区……
在业内看来,艺术为引,铺展的是美好生活的蓝图。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负责人王明颖告诉记者,艺术对于城市空间有着显著的点亮作用。城市空间艺术季不仅仅聚焦一件件公共艺术作品,更聚焦一处处城市空间的发展及其文化品质的提升。“这是一种总体艺术,或是综合性艺术,将建筑、景观、视觉设计、公共艺术以及众多艺术活动以空间作为载体来承载,希望最终形成一种集聚的艺术效应。”
人们身边很多鲜活的案例,让艺术对于城市空间文化氛围的催化已被看到。王明颖说,城市空间艺术季俨然已成为城市空间的“开荒者”。早在2015年,愚园路就是首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区之一。彼时此处烟火气浓郁,文艺味其实寥寥。谁又能想到,随后几年间,这条马路上的文艺打卡点渐次上新,成为近年来申城绕不开的文艺地标。2017年第二届艺术季选址浦东滨江八万吨筒仓作为主会场时,周边甚至有些衰败——建筑废弃了,厂区搬迁了,沿江步道也还没贯通。而如今,申城City
walk(都市漫游)热门的“爱乐之城”路线就在这一带,黄昏落日时,此处的风景与电影《爱乐之城》中的经典场景一样浪漫。王明颖强调,城市空间的发展需要慢慢培育,并非借力一些艺术节庆就能立竿见影。不过艺术植入的酵母,值得人们对其所处区域的焕新怀揣期待。
2023城市空间艺术季位于双祥村的作品《空游云行》
回应需求的创作,才能更有效抵达民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公共艺术策展人姜俊留意到,最近一段时间申城的公共艺术呈现出文旅化趋势,与都市更新、旅游重塑等紧密相连。由此带来的作品美观、亲民,老百姓喜闻乐见,并且越来越关注到民众的需求,不再是艺术家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也难怪当这样的公共艺术与城市有机联动,能够催生一个个网红打卡地,导入可观的人流量。
就拿今年城市空间艺术季散落在徐汇滨江南段的30余件室外展品来说,考虑到该区域配套设施相对不足,其中不少叠加了服务设施的公共功能,相当于建筑、景观、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创新成果。例如,《复园》俨然一片惬意的园林景观,由一块工业场地更新而成,结合苏州传统园林中窗户的意象,夜间还设有电子投影。也有不少公共艺术作品在营造互动体验上花足了心思。人这一层面,以及作品与观者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结,正日益为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实践者所重视。一座螺旋桥,穿过一棵乌桕树,这是德国雕塑家、视觉艺术家卡婷卡·柏克带到静安雕塑公园的《世界桥》,邀请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观看树与雕塑的组合,随着树木的长大,不同时间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景。以休闲长椅形态出现在彭浦新村的《彭浦计划》,更以参与式艺术的形式结合丰富的跨媒介资源,邀请居民用声音记录都市更新的故事,为公共空间领域开辟新的对话空间。
众多公共艺术以形形色色的节庆之名集结,在业内看来,这为公众的艺术启蒙、审美进阶创造了难得的契机,也因而应当思考怎样让它们更好地抵达公众。程雪松提出,介入整体环境的艺术需要警惕秀场化,“艺术不应只是视觉的一种诱惑或刺激,更应是整体感官的一种观照,是身心与现实世界的一种连接”。姜俊认为,公共艺术的后续运营、服务与展出本身同等重要,比如引导大众欣赏作品,“很多作品除了好看、好拍,也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表达,除了值得被看到,还将带来启发”。
2023城市空间艺术季嘉定新城嘉北郊野公园展区
作者:范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