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英国《经济学人》评选为“当代二十大博学之人”的斜杠钢琴家斯蒂芬·霍夫,时隔12年再度来沪——他于10月24日、26日登上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舞台,在上交2023-24音乐季中呈现一场独奏音乐会和一场协奏盛宴,26日的协奏音乐会也是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
26日晚,霍夫与音乐总监余隆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为沪上乐迷带来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两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独奏那场你们看了吗?他(霍夫)是真正高级的音乐家。”演出前,记者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后台遇见了指挥家余隆。24日霍夫举行独奏音乐会当晚,余隆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全场都坐满了,上海观众挺‘贼’的,懂经!我听下来也很感动。”余隆对霍夫的演奏频频点赞。
就像余隆所说,上海乐迷的热情也给霍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众们安静地聆听音乐,注意力集中,十分认真。”他还注意到,不像欧洲的古典乐迷很多都是60岁起步,上交音乐厅的观众席里有不少年轻的乐迷,“有些甚至是孩子,热爱古典音乐从娃娃抓起,这是很好的现象”。
对于上海交响音乐厅,斯蒂芬·霍夫的评价是“秀外慧中”。在演出的间隙,他也不忘Citywalk。“我很喜欢上海,在这里我找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咖啡店、餐厅和酒吧,这里的天气也很好。”霍夫告诉记者,等协奏音乐会落幕后,喜欢中国美食的他决定去吃正宗的上海菜。
此次霍夫来沪演出,他来到上海交响音乐厅的第一件事,就是挑琴。“钢琴就是我在舞台上的伴侣,我会根据不同的曲目来挑选不同的钢琴,建立起钢琴与我之间互相依靠的信任感。”最后,他选中了一台贝森朵夫和一台施坦威钢琴,分别在独奏和协奏音乐会时演奏。用霍夫的话说,“选琴的过程就像吃自助餐,挑的是自己心仪的那道菜。”
对于贝森朵夫和施坦威钢琴各自适合的曲目,霍夫是这样介绍的。“大名鼎鼎的斯坦威钢琴弹出的声音更大、更硬核,适合演奏风格相对严肃和正统的德奥作曲家的作品,比如我在26日的协奏会上带来的贝多芬、勃拉姆斯的曲目。而对于独奏演出来说,我想要找到更加自由的感觉,恰好我在上交的钢琴储藏室里发现了这台贝森朵夫,在试奏时品出了法国的风情——24日我独奏会上的曲目,恰恰包括在法国拥有重要创作经历的钢琴家肖邦的作品。”
霍夫是个喜欢使用比喻的艺术家。对他来说,举行独奏音乐会更像是去外面兜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处的风景,这也意味着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与乐队合作协奏曲,就会遇到一种制约,需要舍弃一些随心所欲的东西。
26日的音乐会上,霍夫演绎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分量十足。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它“一脚踏在浪漫的十九世纪,另一脚则立足于古典的十八世纪”,同时它也是开启贝多芬中期音乐风格的一部代表作。而勃拉姆斯25岁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论从何种层面来看,都是一部旷世巨作。它除了精神上有像交响曲一样磅礴的气势,也有属于钢琴自己深刻的独白。“勃拉姆斯和贝多芬都属于德奥系的作曲家,我认为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的旋律走向和塑形,吸收了很多贝多芬的创作手法。”对于上下半场两首协奏曲的安排,霍夫有自己的思考。
霍夫不仅是一位钢琴家,还是颇有建树的作曲家、作家和画家。他为古典音乐的主流网站和纸媒撰写了大量的观点文章,并出版过多本书籍,关于他童年的回忆、对音乐的思考和感悟,也有表达他心声的的散文与诗歌。“我从小就喜欢写作,我觉得文字具有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他认为,好的文字读出来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就和音乐一样。
说起文字这一话题,霍夫特别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和喜爱。“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我一直想学中国汉字,尤其喜欢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书画一体的呈现方式。”比如水墨画旁题一首雅致的小诗,还有风格各异的落款与印章,都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之美。“不仅仅是书画,中国的诗词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摄影:叶辰亮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